李积英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日益蓬勃,博物馆的讲解工作逐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如今,博物馆的讲解不仅仅是“传媒体”或者“传话筒”,在实现博物馆藏品知识传授、信息传播、艺术欣赏等过程中,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示给博物馆参观者,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
博物馆工作的社会参与性是体现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主要途径,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沟通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而博物馆讲解则是这种沟通的桥梁。博物馆讲解是对实物标本的一种语言式阐释,是通过讲解员这个阶梯完成传递知识的行为模式,包含有理解、沟通、演讲、趣味、对话等内容。具有艺术设计和装饰技巧的陈列展览,虽然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了实物标本,但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而有着不同接受能力的广大观众来说,固化的展览是难以彰显其价值所在的,这就要求博物馆需要以讲解这种传媒引导观众把通过视觉获得的感性知识提升至对陈列展览主题的理解而成为理性知识。通过讲解的有声的语言交流和无声的形体沟通,把历史遗存的实物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直观、形象、明了且具体地展现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作用,这样才能彰显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发挥。
在文化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讲解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免费开放时观众的量骤增和时代变迁中多元文化的应对中,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在博物馆讲解的艺术中,既要对展品以有声的语言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也要以讲解员自身态势细节来反馈展品的文化信息,讲解员的“讲”、“解”和观众的“听”、“观”贯穿构成博物馆讲解的整体链条。
一、语言艺术
首先要落实讲解语言的主题和重点。熟悉展品实物是做好讲解工作的关键。阵列中的每一件文物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是根据展览的内容和主题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的组合体。这就要求讲解员必须了解展览与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讲解就没有中心了,展品在哪个单元的哪个位置,以何种形式表现展览价值,这都是讲解员要熟悉的展览构造。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包含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例如柳湾彩陶博物馆陈列的裸体人像彩陶壶,其独有的造型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又折射出了原始宗教的文化信息,表现了当时人类的社会意识。要讲解清楚就要从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多角度分析: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造型及彩绘纹样、色泽等着手,再探讨其栩栩如生的人像,引申出时代背景,又可以从原始宗教的知识面扩充,把裸体人像彩陶壶折射出的生殖崇拜、巫师祭司等文化内涵逐一解析。
传统的讲解工作多为领导带部下、师父带徒弟,讲解员一开始学习讲解多有盲目性的,具有很强的仿效性, 这种程式化的讲解容易进入一种无序状态,只是尽可能地把讲解词记住、背熟,能从自己的口中顺利讲完就算是完成了讲解的任务,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分主次,掌握不住观众的心理需求,拿捏不住自己讲解的主题和重点,一次讲解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讲解后对所讲内容自己没有结论,观众犹如纷纷扬扬的杨絮,东击一下,西撞一下,一头雾水,这种方法传授的知识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出博物馆门,观众不记得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讲解员讲解时要抓住主题思想,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清楚具体的讲解内容,每一次讲解都应有明确的主题,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参观人数的多少或者年龄的大小而改变。就单一件展品也应有重点所在,要抓住实物反映的价值内涵,要把冗长的内容加工提炼简单化一。
主题就是重点,抓住重点,整个的讲解就有头有尾了,同时在所掌握的知识层面加入自己的思想,同时审视、审核讲解词的正确与否,用自己的语言分解展览实物所展示给观众的价值。讲解员在熟悉展品的基础上,根据观众的不同兴趣,进行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样一次讲解就是一堂生动的课堂。
其次讲解时要运用技巧。所谓技巧是体现讲解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好的讲解技巧,对于表达、深化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讲,就是对文物标本的一种阐述;解,解惑,是对问题的补充说明,对博物馆来讲,讲解的意义在于将实物标本的内涵价值由静态向动态转化的过程。
讲解工作是运用口语与人交流的,一个难度也是一个特点就是单向的口头交流,是讲解员唱的独角戏,这出戏怎么唱能不能唱好就要看讲解员语言表达上的技巧能不能引领观众思想和情感上的波动。语音上,要讲究响度,用声音的力度强化讲解的重点。词语上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准确性,优美、流畅,再把握住重音,拿捏高低的适度,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出不同实物的价值所在。讲解中语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要根据内容采取讲解的节奏,做到声音虚实变化自如,但要抑扬顿挫,突出语言上的韵律,要有立体感,忌讳用抽象语言,多用口语,简洁、易懂、形象,给观众以美感。
作为讲解员必须要有一些文学素养,掌握一定的修辞知识和丰富的词汇,运用比拟等修辞手法来增添讲解的色彩,但不追求表达过程中过分的华丽,以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和否定。
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成百上千,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就要依靠讲解员运用趣味性和故事性的讲解来消除这种厌倦。讲解工作就是用语言上的优势来吸引和感染观众的。感觉枯燥乏味时,讲解员通过语言的技巧,在不违背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以讲解内容的延展性和讲解形式的灵活性使静态的物“活过来”,通俗点讲就是博物馆是一个可以“讲故事”的地方,讲述古今往来人们在何种文化背景下生活。诸如在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文物“独孤信印章”时,就可以在技巧上下工夫:从中学生宋青捡和送文物开始讲起,逐步地引申出官印本身稀世国宝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特有的工艺技能:由煤精刻制而成的印章。竟有26个印面、18个正方体、8个三角形,其中14个文字印面上共有47魏体楷体的文印。印文分为行文、上节、书信三种用途,这在我国现有的出土文物中是首次发现,堪称古印章之最。观众看到小小的印章已很震撼了,再听讲解员以数字表达出其构造,更惊叹其精巧的工艺。最后把讲解提至高潮部分的是印章主人特殊的身份和涉猎的婚姻关系:印章的主人独孤信堪称天下第一号国丈,历任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官职,这枚组印就是他最辉煌之际的雕刻。然而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却是因三个不同寻常的女儿,为中原统治者的纯汉族血统输入游牧民族的血液:长女为周明敬皇后,四女为唐元贞皇后(追封)即李渊的母亲,七女为隋文帝文献皇后,杨广、李渊都是他的外孙。独孤信留下的天下第一岳父印章。这种涉猎性的讲解,以故事和典故阐释文物本身的文化底蕴,观众听了上句想听下句,做到名副其实的“牵着观众的鼻子走”,讲解员像块磁石,吸引着观众一个展厅接着一个展厅,一件文物接着一件文物地向前看,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自始至终跟随讲解员,接受每一段讲解,尤其是在观众感兴趣的地方,把握层次,用一些特殊的言词表达内容,抓住观众的心理。因讲解员无法保证使所有参观者都在同一个知识层面上,他们的认知方式、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文化程度等均有所不同,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就要看讲解员的讲解效果,能否发挥其让观众“看展品”的推动力和辅助作用,一定选择特定的讲解方法和讲解语言,达到具体的讲解目的。
二、态势艺术
讲解既是语言艺术又是一种态势表达形式,除了有声的语言表达外,讲解员无声的形体表达也是讲解艺术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员的目光、表情、手势、体态等都是与参观者交流的方式,这种非语言媒介在讲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决定讲解的整个效果和目的,优美和谐的形体语言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人回味无穷。因此,讲解过程中贯穿一些必要的肢体语言,能促使讲解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博物馆讲解艺术中,讲解员的眼神有着神奇的作用。俗语说的好“听话了听音,看人了看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友好的眼神是讲解员接受观众的第一要求,双方在目光碰撞的瞬间,能寻找出一种感情的共鸣和交融。观众进入博物馆,首先接触的就是讲解员的眼神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或疲惫或兴奋或厌烦,敏感的观众一眼就能揣透讲解员的情绪。情绪是彼此影响的传染性纽带,即便是刚刚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面对观众的时候还得和颜悦色,要有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通过眼神与观众的交流是一种较为含蓄的方式,也是更丰富和多彩的表达方式。讲解员把讲解的诚心毫无掩饰地展现出来,观众通过眼神,可以捕捉到你全心全意在为他服务。有时候,一个眼神就是一句话,甚至是一次对展品价值的无声阐释,还要强调一点的是讲解时眼神要把握住讲解的对象,分清所讲观众的主次宾客,眼对主宾,但也不冷落陪客,眼神要活动自如。这种观其行、测其心的细腻视觉感知和快速而准确的辨析构成讲解的透视性,由此调节讲解方式和调整讲解速度的快慢和知识上的深浅,充分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上肢是人类完成表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在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的功能显得较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达情感,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或者直接替代了有声语言的功能。博物馆讲解要活起来,讲解员就不能四平八稳地站在一个地方,要让观众感觉到你不是在摆架子,唱高调,背讲解词。在整个的讲解过程中,需要很多次的手势指点展品,这样就要求讲解员的手势要优美和谐,胳膊上下滑动时要有一定的弧度。出手时手指合拢得体,注意观众与展柜的角度,保持观众畅通的视线。手势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能一直利用此种动作完成讲解,手势只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准确、适度地运用。
站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个人站立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身体造型,但也是动态身体造型的基础和起点。讲解员站立在观众面前要挺胸收腹,身体与地面垂直,中心放在前脚掌,双手下垂或者体前交叉,做到举止文雅大方、彬彬有礼,切忌矫揉造作,不能有表演的迹象,禁忌前俯后仰、弯腰驼背,让观众心理产生厌恶感。行走时,要注意步伐轻稳,双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与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讲解时,讲解员要侧身面对观众,既要与观众的交流,也要顾全眼前的展品。在整个讲解过程中观众是很忌讳讲解员与熟人打招呼、接电话,无视观众的存在。
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观众对博物馆讲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讲解员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语言功力,也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既要“嘴巴子”,也要“身杆子”,也不丢弃“笔杆子”,把这些硬件贯穿于整个的讲解服务中,才能彰显出博物馆讲解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冯建.试论博物馆讲解艺术以及其价值[M].洛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58—1998),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博物馆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高君萍.浅谈博物馆讲解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M].学术研究文集—纪念南阳市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1959—1999).南阳市博物馆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吴玲.博物馆讲解员讲解艺术初探[J].博物馆研究,2007第4期.
[5]骆士泉.博物馆讲解的细节艺术[N].中国文化报,2011年11月24日3版.
(作者单位:青海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