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二 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教师实践的学生探究

2016-05-14 10:05安烨赵桢楠
中国教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光合作用实验探究

安烨 赵桢楠

分论坛二

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本分论坛中,高二语文组结合文言文教学实例,阐述如何用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展,实现学生深度阅读能力进阶。高二生物组用真任务引导学生真探究,提出在学生实验前教师要先实验的思想。初中历史组掀开“史料”的神秘面纱,着力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高二化学组结合“巧夺天工高分子”的内容,探究出“从试题到问题,再到提出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从学科视角和生活视角不断追问。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入知识发生的历史,认识学科本质,激发学习兴趣,成为知识发现的主体。限于篇幅,本分论坛选取两个教学实例,以飨读者。

基于教师实践的学生探究

文/安 烨 赵桢楠

教师经常会在教学中发出感叹:“学生为什么不思考?为什么提不出好的问题?”如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能激发他们深度思维?基于这一问题,本文以“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内容为例,进行初步探索。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主要包含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这两个主要的代谢过程。以往的教学过程是先讲细胞呼吸的原理、过程,再讲它的影响因素,最后讲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讲光合作用过程时,也运用同样的教学过程。但我们发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跟着教师在走,缺乏自主的、深度的思维过程。虽然最后也会联系实际生活并解决问题,可此时的解决问题只是口头上简单地说一说,学生并没有体验到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基于此,我们尝试用一个能涵盖整个单元内容又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单元任务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完成单元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研究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实现深度思考,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1是具体的单元设计教学流程。

图1

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后,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本文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两点策略。

策略1:教师的真探究引导学生的真探究

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的过程中,要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地先去探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未来的探究。

首先,教师要做大量的预实验,预测学生的问题和难点,更好地指导学生探究。比如,在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原理是先排出叶片空气,让叶片沉到溶液底部,依据上浮时间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由于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越高,能够提供的二氧化碳越多,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越强,叶片就会上浮得越快。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在浓度较高的4%碳酸氢钠溶液中,叶片由于浮力太大,无法沉入溶液底部,是无法得到预计的实验结果的。

教师只有真正做了实验,才会发现很多过去不曾想到的问题。而且,有些不好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收集大量的拓展资料,做好知识的储备。比如,在研究不同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时,之前我们一直在说,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最高,进而推测红光和蓝紫光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相对会更强。事实上,等我们做了实验后,就会发现结果不全是这样。经过查找其他科学家的研究资料发现,不同光质对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效率确实是不一样的。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常来说,学生也会遇到。因此,将教师的探究过程还原给学生,他们经过真实研究后,在理解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方面,就会比过去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

策略2:学生在真任务和真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改进

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中,不断地提出之前可能不会提的问题。为什么新疆的葡萄比较甜?由于学生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相应内容,知道是因为昼夜温差大,光照足。可如果从生物的角度,用生物学原理去分析,就无法解释了。所以他们会进一步提出“昼夜温差大,光照足,会使生物体内部发生怎样的变化,让葡萄比较甜了?”

学生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聚焦到:如果想用改善温室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时,需要知道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因此,应具体研究不同的环境因素。比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对光合速率的具体影响效果。

学生针对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会在学习报告册上设计相应的整套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设计具体步骤。然后,进行真正的探究。只有学生在真正的探究过程中,才会不断地发现各种问题,思考改进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会不断提升。例如,一组学生想要探究不同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他们的初次设计方案是这样的,通过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缠绕到灯管上,达到了不同的光质,并用黑色纸将烧杯罩住,避免周围光线对实验的影响。

如果不真正做这个实验的话,会觉得这个实验方案设计得很好,考虑得非常全面,既考虑到自变量又考虑到无关变量的影响。但当学生真正进行实验操作时,并没有出现预想的实验结果。在分析这一现象时,他们发现这一设计条件使光照强度太弱,使得光合作用发生太慢,观察不到预想的现象。于是,他们开始改进实验方案,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罩住烧杯,选择晴天的中午到窗台上去做实验,这次有了实验结果。但由于塑料袋太厚,看不清烧杯中叶片上浮数量,无法准确记录数据。

接着,学生再次改进实验方案,减少塑料袋的层数,最后得到一个比较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结果。虽然这次获得了实验结果,但学生仍在不断思考,发现实验还须改进。因为单层塑料袋太薄,可能在透过某一种光的同时,会有少量其他光同时透过,造成一定的误差。

经过两周的开放探究过程,学生最终将每次修改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及通过实验探究和查找资料总结出的对温室条件的改进措施,以学习报告册的形式呈现出来。他们通过自己的真实的科学探究,获得真实数据,并把数据转换成图形,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同时,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方式与策略,我们发现,关键在于教师关注点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一定是源于教师的变化,当教师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关注知识间的联系时,可能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资料分析、总结归纳、识图做题,其结果就是学生的记忆是属于简单记忆,浅层理解,或是有一定的比较联系。而当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地越来越深入关注学生形成学科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时,可能会想到一些更多样、开放、综合的任务,让学生有一个更大、更持续、更完整的探究过程,最后的评价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做题,可能就像是真正地做论文研究一样,完成完整的实验报告,做一篇全面的研究性论文。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对知识的系统、整体和深层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和技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甚至是创新。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们有以下三点收获:第一,要想学生真探究,教师要先真研究,教师研究的水平和高度其实决定了学生的探究水平和高度。第二,不要担心学生失败就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多次失败中的收获可能比成功中直接获得的更多。第三,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适当放手,对学生的探究大胆放手,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探究!

课题合作研究者:宋茂卿、方红娟、李洁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光合作用实验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爱上光合作用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