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2016-05-14 17:26李捷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京津冀协同

李捷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面布局推进的重要阶段,三地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快区域优化开发,合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均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提出了新挑战,可见,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驱力责无旁贷。三地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目前三地共拥有中等职业学校805所,高等职业院校109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2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9所。2015年5月,天津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升级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凸显。此外,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三地的职业教育合作已取得多方面的实质性突破:2014年8月,京津冀职业教育首次携手,来自三地的22家企业和26家职业院校达成“天津共识”,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5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河北商贸学校“联盟”成为北京商贸职教集团,成为首个跨京津冀的职教集团;其他多项三地合作项目也正在筹划实施推进中。

同时,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京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不甚完善,尚未形成优势互补;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联系不够密切,比如,天津高等职业教育虽特色明显,但尚不能满足“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的城市定位需求,河北省各类高职院校中农业学科非常薄弱,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力不够。故未来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要关注差异性职业教育资源在三地经济发展中的有序、有效、有度利用,从而为京津冀战略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有效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加快顶层设计。《纲要》在国家层面明确了三地的功能调整和产业布局:北京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天津错位发展,做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河北顺势承接北京转移产业。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布局应结合上述分工布局和用工需求,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化调整资源布局。为统筹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应建立由三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部分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作为发挥三地各自的资源优势的保障。

为提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利用效率,需积极探索多种合作办学模式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统筹整合。应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共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业资格标准证书,互相引进对方已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证书,在京津冀地区实现证书互认。积极探索区域内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衔接机制,重点推进跨省市的中高职衔接,消除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壁垒”。加快形成区域内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流动和共享合作的机制。积极组建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跨省市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行业在集团中的引领作用,统筹相关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综上,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新的战略布局下,三地应通力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把京津冀打造成为服务业、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