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健
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课文和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到课文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拓展想象,感悟其中的思想。师生与文本以及文本作者之间要“良好的相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拓展思维,让心灵和情感能够得以充实和提高。
如今,新课程已经深入到老师的教学之中,教师学习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而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身处地地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之中,让学生和课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了解课文的内涵,把书读得更加深入。学生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能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思想更加积极活跃,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开拓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拓展之美”,在拓展中学习更多的东西。
一、 走近课文——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
语文是一门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想象文章作者创设文章的情境和思想情感。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授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文章的结构框架,从而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拓展的美。
照,来强化学习效果。如在进行《背影》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父亲穿过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艰难,更好地体会“攀”、“缩”、“倾”这几个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表演这一片段。经过认真揣摩,学生表演时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诠释着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印象必定更为深刻,感悟必定更为真切。再比如《差半车麦秸》中,如能让学生用肢体语言生动地再现王哑巴擤鼻涕、剔牙花子、碾碎并尝一下坷垃这些细节,文本理解效果必定突出。
3.创设形象
有些作品既无人物,也无情节,但有事物,有联想,就可以创设形象进行表演,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春》一文时,组织学生运用课本剧表演,积极展现“春”到来时旺盛的生命力的特征。在表演“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学生或由蹲而躬,由躬而立,由立而挺,并配上“春雨滋润了我的骨骼,春风吹绿了我的秀发。啊!春姑娘来啦,我要发芽”的话外音来展现。还有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像小姑娘,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些都可以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学生根据文本阅读感受,自主创作表演,创设形象,使小草发芽和春之新、美、力这些抽象的特征变得具体可感。并使其迅速找到自身生命情感的勃勃生机与春草发芽的质同,与一切有生命力事物的神合,增强了学生审美想象力,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感受中,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然,艺术元素的运用要适时、适量进行。我们使用的艺术是辅助性的,不能冲淡语文味,毕竟语文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在使用之中还要注意,针对教材本身使用什么艺术形式,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时间,都要恰当。艺术元素只有运用得好,才能获得极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362000)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幽径悲剧》这篇文章中,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这篇文章,开拓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文章读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追求速度,要让学生慢慢品味其中的语句。例如,当学生读到“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时,可以问他们能够联想到什么画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再比如,当读到“涟漪”时,能够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来联想,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又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这样一来,语文学习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能够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学生的学习。
二、 投入感情——带动学生的联动能力
语文要求人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深入其中,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老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样强调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要突出强调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文章理解起来才不会那么无味,课堂才会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才更加喜欢学习语文这门课,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从情感上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让文章变得更加有趣。
在《幽径悲剧》这篇文章中,开头即描写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内容,在对事件的描写过程中就能够让学生充分想象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最后以“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季羡林”为结尾让学生惊讶不已,这样一个朴素的老头却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更能让学生对季老充满敬佩之情。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经常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情感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死读书,读死书”的模式,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人。
三、 深入理解——从生活体会作者情感
对于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读者对文章作者的情感理解,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文章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够不断地让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深入文章之中,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和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理解这件事情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深入。
同样以《幽径悲剧》这篇课文为例,当季羡林一次又一次地提到自己是一个没出息的人的时候,学生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解季羡林是因古藤萝受到愚昧人的欺负使自己伤心难过这一层面,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要通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的语句中,还要深入的理解季羡林当时的感情。当学生知道了季羡林的社会地位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明白他当时为何要说自己没出息,其实季羡林所说的自己没有出息则恰恰相反,说的是自己是个有出息的人,这也能够体现出季老对于教学和做人的原则,能够真实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批判了所谓的“伟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思想更加开阔,理解能力逐步提高。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要想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只是追求速度的提高,更要结合多方面的理解。既要让学生走近课本中,也要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结合日常的生活和现实,结合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向着对学生更加有帮助的地方去发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做到思想的全面解放,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充满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解放他们的身心和思维方式,这样一来,才有助于语文这门学科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