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入研究

2016-05-14 02:09王双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城市

王双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流动人口及其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流动人口住房、医疗、就业保障等问题进行分析,所带来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严重、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提出了如何切实改善城市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和就业压力,增强流动人口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使得流动人口更好的进行城市社会融入。

【关键词】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一、绪论

1、流动人口的概念

城市流动人口,主要是指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或者外地的工作人员。由于其人数的众多,而且人员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往往遍布在城市的工业发展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对劳动力的需要量较大,吸引着从农村或者外地流动而来的劳动人口,但地域分布上的零散,造成了城市不便于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2、关于流动人口的政策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流动人口开放政策的实施。由于人口开放政策实施后所带来的管理上的困难,以及城市社会治安各方面问题的突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应运而生,国家开始着手应对人口的盲目流动,希望通过政府手段来控制人口的流动。经历了前期的人口开放以及人口管制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流动人口准确的定位上,随后实行了流动人口的融合政策,发布《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城市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1、城市流动人口所占城市人口比重较大,多以经济性为目的

城市流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高,造成城市管理上的困难,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多数流动人口都是以丰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目的,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而且由于其多数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造成其所从事的工作类型的受限,往往是以体力劳动的付出为主要形式的工作。

2、城市流动人口待遇低,流动周期偏长

城市流动人口多数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以非正规就业为主,特别是工伤风险较高制造业或建筑业,很大一部分由于缺少文化会选择从事服务业,特点就是就业环境的脏乱差,且工作强度相对较大、收入报酬偏低。越来越多的城市流动人口会处自身的发展考虑,选择加长在城市的滞留时间。而且这种滞留时间加长的现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显得更加明显,使得流动人口的增幅加快,人口构成也越加的复杂。

三、流动人口的问题分析

1、城市流动人口住房、医保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户籍壁垒得长期存在,住房、社会福利、以及教育上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的差异问题尤为突出。多数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中,不论是化工业、加工业或者建筑业等传统的行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存在着“职业病”问题的突出。再加上流动人口对于自身职业危害意识的缺失,自身疾病的重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不愿意立即去花费资金去解决医疗疾病,而选择默默承受或者不去理会,这种“拖病”现象在流动人口中特别普遍,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2、城市流动人口失业、社会问题分析

城市流动人口的富足,不仅造成了其本身失业的增多,更进一步影响着城市的就业结构。根据劳动人口的替代、互补现象,流动人口流入城市,会进一步加大城市失业人口的增加,对城市青年劳动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造成失业人口增多,劳动力剩余增多,增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由于流动人口的地区转移较为频繁,造成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一部分人选择把子女留在农村进行教育,但由于父母都在外务工,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关爱缺失。而那些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的流动人口,由于户籍限制而面临着子女教育上的不公平,造成流动人口下一代教育的严重问题。

四、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分析

在城市中,流动人口是相对于本地居民而言的一類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现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不仅要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更要改变城市人口对流动人口的偏见和误解。

1、城市流动人口归属感分析

流动人口虽然多数都在城市里为了经济目标而打拼,但研究表明,他们是极其缺失归属感的一类人群。在背井离乡的背景下,缺乏自我认同,虽然同样在城市工作,但无法承担城市高昂的楼房价格,从而选择住在条件艰苦的廉租房或者城乡结合部地区。

2、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互动分析

流动人口的自我认同与定位是社会融入的关键,调查得出,流动人口更愿意让子女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由于户籍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往往负担不起学费或者借读费。流动人口与现居住地其他社会群体交流不多,社会交往仍局限在原有的亲缘、同乡等社会关系,参加当地社会活动比例较低。

五、城市流动人口的对策分析

1、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医保对策分析

政府应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提高流动人口就业能力;扩宽流动人口就业渠道、就业机会和规模,进一步增多就业岗位,严格控制城市失业率,稳定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应大力开展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城市应做到做到“以人为本”,考虑到流动人口对于医疗保险的需求,建立配套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强与流动人口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上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严格的执行监督制度。

2、流动人口社会问题对策分析

流动人口从农村的外流,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乡村空洞化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建设,吸引劳动力的回流。强调子女不仅应当在经济上赡养父母,更应当给与精神赡养,切实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和儿童教育问题,为空巢老人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如居家养老、社会福利院和关怀医院等机构养老,为空巢老人提供定期的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

六、总结

我国的流动人口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就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在管理上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不论是开始的开放性的政策,还是随后的控制性政策到最后的融合性政策,都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密切相关,体现着国家重视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制定完善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对于流动人口的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是促进城市以及乡村所有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宋月萍, 陶 椰. 融入与接纳:互动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研究[J]. 人口研究, 2012,3:38-49.

[2] 马红旗, 陈仲常.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 人口研究, 2012,6:87-98.

[3] 段成荣, 吕利丹, 邹湘江.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研究, 2013,2:17-24.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城市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数说流动人口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