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低头族”现象调查及对策探讨

2016-05-14 02:10严春蓉
学理论·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低头族调查大学生

严春蓉

摘 要:通过对重庆某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进行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极高,近1/3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低头族”,这对大学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师生对“低头族”的态度却较为消极。我们需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充实文化活动和改善校园环境等方面着手对课堂“低头族”进行理性评析和积极应对。

关键词:大学生;“低头族”;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98-02

低头族,英文名“Phubbing”,是由澳大利亚麦肯和Macquarie大辞典联手精心杜撰而来,形容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亲友的“低头族” [1]。“Phubbing”由phone(手机)和 snubbing(snub冷落的进行时态)两个词语组成。“低头族”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是一个现象的负面描述。“智能手机强迫症”“屏奴”“刷屏”等词语都是对“低头族”现象的真实描写。“低头族”现象在大学课堂十分普遍,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对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为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对课堂“低头族”的认知、态度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笔者特意制作了关于“低头族”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在重庆市某高校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94.83%。调查对象主要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10人,占40%,女生165人,占60%。问卷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主观题三种题型,涵盖了大学生“低头族”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对课堂“低头族”的认知、“低头族”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低头族”的态度等五方面的内容。

问卷调查结果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合文献研究和个体案例分析、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得出调查结论,并分析得出对策。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大学生“低头族”基本情况调查。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高,多数用于娱乐消遣活动。调查数据显示95%的同学拥有智能手机,将近13%的同学有至少2部智能手机,包括IPAD、平板电脑等其他上网设备。在“您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 ”(多选题)中,有85.38%的同学选择上网浏览信息,包括聊天、看新闻、娱乐八卦,50.25%的同学将手机用来看电影或电视剧,主要为女生;20.12%的同学将手机当成游戏机,主要为男生;仅13.46%的同学使用手机是为了满足基本通讯需要。

近1/3的同学是“低头族”,对其产生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86.14%的同學知道或者听说过“低头族”,仅有少部分同学表示在生活中并没有注意到“低头族”。当我们对“低头族”的现象进行解释之后,28.35%的同学认为自己就是“低头族”,21.26%的同学认为自己不是“低头族”,另有50.39%的同学表示“要视情况而定”。对于新闻媒体报道的“低头族”所产生的危害,43.25%的同学表示要引起重视,22.63%的同学表示“虽然有所危害,但自己忍不住,还是会玩手机”,34.1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

2.大学生课堂“低头族”现象调查。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频繁,尤其是在“无关紧要”的人文社会课程上。“上课的时候,您会玩手机吗?”70.74%的同学选择会玩手机,其中46.7%的同学表示自己机不离手,上课时间一半以上都在看手机;另有12.96%的同学表示,上课时间自己会视情况而定是否玩手机,比如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跟其他同学聊天;只有16.3%的同学表示上课时间不玩手机。“您一般在哪些课程上玩手机?”15.93%的同学表示,几乎每节课都会玩手机;2.22%的同学表示在专业课上偶尔会玩手机,81.85%的同学表示常在与专业无关的课程上玩手机。由此可知,同学们对非专业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尤其是我们的人文社会课程。

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低成为学生“低头族”产生的主要原因。“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课堂‘低头族?”42.6%的同学选择了“课程枯燥、无聊”;22.87%的同学选择了“课程不重要”;17.26%的同学选择了“对手机的依赖”;另有9.64%的同学选择了“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其他人看,我也看”;7.17%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原因。从数据显示,在产生“低头族”的原因一项中,将近65.47%的同学选择与课程有关。因此,我们进而提问,“如果课程非常有趣,并与同学们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您还会选择玩手机吗?”90%以上的同学回答“不会”。

“低头族”沉溺于网络世界,用于学习、生活、锻炼的时间相应减少,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9.26%的同学认为长期玩手机使自己的视力严重下降,出现脊椎疼痛等症状;10.74%的同学认为自己成为“低头族”之后,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成绩有所下降;15.19%的同学认为长期“低头族”使自己沉溺于网络世界,缺乏了与朋友、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人际关系有所生疏;只有10.74%的同学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出现问题。”

教师和学生对于“低头族”的态度明显消极,上课老师对课堂纪律管理有待提高。“您对‘低头族持什么观点?”的调查中,11.48%的同学选择了“支持,无聊的课程不听也罢”;47.04%的同学“反对,认为‘低头族是在浪费青春和资源”;而41.48%的同学表示,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由此,同学们对“低头族”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任课教师对于在他的课堂上出现‘低头族的态度是___?”数据显示,65.56%的同学表示“上课老师会稍微提醒”;而30%的人选择“老师会放任不管”;只有4.44%的同学表示,“上课老师很严格,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大多数学校对高校“低头族”并没有相关的应对措施,仅有个别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调查显示,对于推行“无手机课堂”学生的态度不一。对于学生“低头族”现象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实行“无手机课堂”,44.3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7.89%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还有17.79%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仅有部分同学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低头族”可能还会继续增加,进而影响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低头族”的出现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自控力不够,易受网络和同辈群体的影响;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力不高,无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纪律管理不严,变相助长了“低头族”的蔓延等等。因此,“低头族”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理性认识,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是十分活跃的群体,易受新鲜事物的影响,但自控力稍弱。调查中,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是“低头族”,但仍有13.46%的同学能正确使用手机。因此,要降低课堂“低头族”的第一步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培养自主意识。首先,正确认识手机的使用与学习的关系,明确碎片化的网络知识永远无法替代课堂的系统性教学。手机只是我们获得知识、人际交往的辅助性工具。其次,调整心态,多参加集体活动,转移对手机的依赖感;多与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和老师交流,渐进摆脱“手机强迫症”。第三,大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极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择良友交之,自我筛选交友环境,提高自控力和约束力。

2.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低头族”的产生原因中,65.47%的同学认为跟“课程”有关,所上课程的不重要或课程的枯燥,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更不要说吸引学生的注意。“低头族”既已成事实,老师就应该积极面对,了解学生之所需,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专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语言组织、授课手段、教学技巧等,不能一份教案通讲全校,更不能“十年如一日”,要在分类、分主体教学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同时,要转变观念,主动向学生群体靠拢,了解“低头族”感兴趣的话题,将网络信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当然,更重要的是加强课程建设,尤其是被学生打上“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标签,又对学生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課程,一定要遵循其思想需要和受教育规律,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融入,增加师生互动,使教学入脑、入耳、入心,才能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青春活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的普及只是“低头族”出现的诱因,并非主要原因。比如,“尽管印度的手机用户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崭露头角,但虔诚的印度人仍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传统,在街头时常可以见到翻阅报纸的老者,而不是沉迷于手机阅读与娱乐的“低头族”[2]。读书使人明智,读书可以怡情。学校可以举办主题性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使他们放下手机,回归书本。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的蕴意、知识的魅力、运动的快乐、生命的意义,也可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4.“疏”“导”“督”相结合,为学生培育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作为学校和任课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和责怪学生,要正视“低头族”出现的原因,多采用疏、导、督相结合的方式,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疏”即疏通,就是要主动帮助学生,尤其是要帮助有“手机强迫症”的同学分析问题之所在,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和矫正行为,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导”即引导、导向,就是要在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各主体要形成共同的舆论和行为导向,对课堂“低头族”进行积极管理和引导,不能视而不见,更不可“放任不管”。“督”即监督,就是采用一些强制手段,制定规章制度,对课堂“低头族”形成外在约束力。监督还发挥学生群体的自我监督、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主体性,“把虚拟的请出去,把真实的留下来,让学生从低头看手机,变成抬头学习与生活,学会厘清生活、学习、娱乐之间的界限,懂得自我约束,这才是走出手机低头迷途的正道。”[3]

大学生“低头族”的出现,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诟病,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低头族[EB/OL].百度百科,[2015-11-30].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lQyuNj8Bh2IYLDCgH1xPSH5PqRaSZ8lNC-

SSd-e6diG3KdJde-ywngyBj9BILuxGouxVAMkML-dV5zv-

I0aThaELrhJ2mKBZ0MM8lcIPecwkm.

[2]邱晓琴.印度:国民爱读书看报“低头族”不常见[N].光明日报,2014-04-12.

[3]李妍.“低头族”请抬起头看看生活[N].光明日报,2014-06-20.

猜你喜欢
低头族调查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地铁站点名批评“低头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