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绘画和西方审美理念在画面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审美趣味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中国绘画在中国近现代的美术教育领域里,许多美术教育家和画家们进行着将中国绘画和西方审美理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如著名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用西方审美的观点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使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思想增添新的思想内容,同时也使西方审美理论融合中华民族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将中国绘画的“形神”、“设色”等观念与西方审美理念的相结合,把中西古今加以融合贯通,这将是中西合璧特色的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绘画;西方审美;中西结合;美术教育;审美理念
中國绘画和西方审美理念在画面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审美趣味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中国绘画在中国近现代的美术教育领域里,许多美术教育家和画家们进行着将中国绘画和西方审美理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如著名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用西方审美的观点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使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思想增添新的思想内容,同时也使西方审美理论融合中华民族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将中国绘画的“形神”、“透视”、“设色”等观念与西方审美理念的相结合,把中西古今加以融合贯通,这将是中西合璧特色的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绘画的“形神观”和西方审美的相结合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中国绘画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形神观”。中国传统画家的绘画创作可以说,不是为了形而画形,而是为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主观意趣、审美观点和感情寄托,形在画面中的夸张、虚实、藏露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点线面等形式因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神”之审美情趣的表达。画家的绘画创作与民间工匠的制作不同之处在于画家用画笔描绘内心而工匠只是刻画客观物象的行家里手,这里指出了由形而达神的层次问题,以及艺术与非艺术的问题。形神兼备,终求神似,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之一,形和神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形神的关系是中国美学史反复探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是中国书画作品的艺术创造、审美欣赏和艺术鉴赏的标准。
在美术教育中,对于描写对象而言,“神”具有内在审美价值的属性。对于艺术家而言,“神”就是“我”的主观认识,是我的审美观和艺术素养的再现,这两方面的有机溶合使得神的轮廓逐渐地具象起来。在历代的画论中涉及到的“不求形似”,是与追求“神似”相对而言的,是要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强调“神似”的重要性,是“遗貌取神”理论的确立。因此画家的深入观察仔细研究十分重要,要求画家心态虚静、深入自然物形的核心而不是止于其表。将自然之形与自我感觉旨趣相融在内心之中,并形成“迁想妙得”之心象。正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神”的主导地位,所以画家注重文化修养以增加内在的精神气质。
在美术教育中,中西方绘画的“形神观”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西方绘画在“形神观”上是重“形”的,西方人过于重视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结构、比例透视以及色彩的刻画而往往缺乏中国画那种“神”的韵味。西方绘画对于事物结构体积、透视比例以及色彩,可以说是高度重视,西方绘画的观念是理性的,讲究科学,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西方传统绘画尚形,西方传统绘画重视再现、重视理性,西方传统绘画的思想根植于“模仿自然”,“再造自然”,偏重在二维空间产生三维真实的幻象的写实性。
从20世纪初起,中国绘画的发展在经历“留学日欧”、“学习前苏联”、“现代艺术热”三次向西方学习至今,中国美术界有识之士一直努力探索着中国绘画的“形神观”和西方审美相结合的“中西融合”的创新之路。中国传统绘画在“融合发展”中吸取了西方古典艺术中的写实美因素,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使其在理念与趣味上与西方“写实性”绘画产生共鸣。中国绘画以“神似”作为切入点,“汇中融西”,既吸收西方的写实精华,也站在传统文化的起点上,把“神似”作为中国元素的核心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魅力的中国现代绘画。
另一方面,在西方,当印象主义将“再现性”的写实主义绘画语言延伸发展到穷尽时,受东方文明的启示,西方绘画走向“表现性”绘画风格。西方绘画从东方文化中提取自身所需要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将东方绘画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融入自己的绘画中。西方绘画注重精神的“表现性”和中国绘画的“形神观”取得了观念上的“同构性”,在继承西方绘画历史上本身传统的同时,体现出中国绘画的“形神”审美特征,从而使西方绘画获得再生和发展。
二、中国绘画的“设色观”和西方审美的相结合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体现于“黑与白”。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昭明也,黑,玄冥也,知其昭明守其玄冥,不自炫耀,人皆法之,中国画家把墨分为五色,即焦、浓、重、淡、清,是指墨与水的融合所造成的水墨变化,清初画家石涛:“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团团天地宽;试看笔从烟中过,波澜转处不需完”,可以说,中国的传统绘画除黑白之外并无他色可言。
在美术教育中,中西方绘画的设色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西方绘画重用色,色彩与素描一起成为在纸面上创造深度幻觉的两个有力工具。画家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根据色彩在光影下和环境中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精准用色,表现自然化的效果,这种效果具有明显的写实主义倾向,用色传统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客观的表现描绘事物的色彩。
而中国绘画的色彩渲染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倾向,中国绘画不在个体上作太多颜色变化,更注重整体颜色的协调配合,讲究重复与统一的韵律,个体若变化太多则会干扰整体的统一性。因此中国绘画不拘泥于某种写实范式,着色常常依循“随类赋色”的原则,即按照物象的种类赋予颜色,不考虑它在光影和环境中的变化。这种用色方法使得大多数中国绘画给人以淡雅宁静的色彩印象,它超越技巧直达本质,表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与品位,是一种对绘画意味的追求。
现代的“彩墨画”是典型的将中国绘画的设色观和西方审美理念相结合的绘画形式。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众多从西方学习回国的画家极力推崇将西方绘画的精髓融入到传统的中国绘画的表现当中,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改革,逐步形成“彩墨画”这种新的画种,它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更为丰富、明快、鲜艳。由于丰富的色彩更容易表现出大自然斑斓绚丽的景色。
另一方面,在西方,很多西方艺术家而是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从中国的传统绘画美学中借鉴设色应用经验,采用色块的平涂与对比对画面进行渲染,从心灵出发采用大色块表现画面,设色也不再那么严谨。所以17、18世纪印象派兴起发展之时,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们反对西方古典画作中纯客观的色彩描写,而是趋于中国画的写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包括梵高、高更、马蒂斯等。
总之,中国绘画在中国近现代的美术教育领域里,许多美术教育家和画家们进行着将中国绘画和西方审美理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美术界有识之士探索中国绘画和西方审美相结合的创新之路还很长,“国际化”和“民族化”依然是中国绘画的发展所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民生. 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5.
[2] 陈世宁. 中国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M]. 东方出版社, 2007.11.
[3] 葛 路. 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作者简介】
李艺,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