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画家的影响之深是众所周知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倪瓒。倪瓒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是前所未有的,在意境上也达到了情景交融和主客观统一。通过对自身人格的修养和笔墨意味的完善,倪瓒形成了“聊以自娱”的绘画思想,创造了“笔简墨淡”的文人画程式,促进了后世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关键词】倪瓒;意境;道家美学;山水画;清逸淡远
道教继承了道家源远流长的思想,并将诗文书画作为修身养性之道,道教在元朝时出现了兴盛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另外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级对汉人的不信任,导致大批文人无望仕途,带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而归隐山林,在道教中寻求精神寄托。这些归隐山林的文人,纵情于山川自然,以诗文书画自娱,成为了元代绘画创作的主要力量,也把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一、道家美学与意境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同时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也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意境的本源来自于道家美学思想,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首要审美标准。“大象无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以理解为是关于意境最朴素的描述。意境即境,境即是大象,因而意境是无形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一种物我不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是一种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也是道家美学的核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回归自然,才能真实的感受到生命,也为意境提出了最高的规范和要求,这些思想后来发展成为清、逸、淡、远的审美意境的理想向导。庄子追求清净无为,淡泊自身,这些都对元代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的山水画具有主观抒情的意向,并且运用简练的形式表现清逸淡远的意境。
老子曾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往往在山川大地中修道,从中领悟宇宙自然的本质,回归自然,方能启发灵性,获得宇宙精神的体验。道家的美学思想对意境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它提倡人通过创作在艺术境界中实现自身价值,达到生命之美与其本体的贯通。
二、倪瓒的生平
元代的很多文人画家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倪瓒。倪瓒,字元镇,号云林,自幼丧父,由长兄倪昭奎教育抚养。倪昭奎曾做过元朝的道官,因此他在道家思想影响上启蒙了倪瓒,后来倪瓒归入全真教,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直接体现了文人画的形神理论和气韵理论,并由后人进行继承和发扬。
在倪瓒的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繁,为了逃避现实的纷扰,他归隐于山野,过着隐逸的生活。在他看来绘画的首要目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其他人的看法无足轻重,只需获得自己的认可。倪瓒擅作山水画,作画不求形似,这正是道家所谓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太湖地区的江南风光是倪瓒山水画的母题,山川河流、枯石树木的简单景色组合在他的笔下神韵具备。回归自然,忘却自己的存在;流连山川,方能感受生命的本真。他的山水画总是表现出一种无人之境,虽偶有楼台亭榭,但却了无人烟,给人一种世外仙境的感觉。他的山水画很少用浓墨,善用简单古朴的笔墨来表现江南的真山真水。他逸笔草草,惜墨如金,却没有丝毫的纤弱单薄,充满了清逸淡远的绝妙意境。
三、倪瓒绘画的意境
任何绘画作品都包含着当时的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它还是画家的真情流露和人性的外现。透过倪瓒的山水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命运的起伏和悲凉的心境,他画中的那种清逸淡远,正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现实的感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对倪瓒评价甚高:“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
《渔庄秋霁图》描绘的是江南渔村萧瑟的景色,构图新颖,用笔苍劲。倪瓒所采取的是“山——水——树”的三段式构图,远处山川平缓飘渺,丝丝缕缕的淡雾掩映着群山,淡淡的思乡之情迎面扑来;近处秋树萧瑟凋落,遗世而独立,表现出一种高洁的气质。其中中景的处理最令人拍案叫绝,画面中一片留白,空无一物,是大象无形的完美体现。这大面积的留白看似不着一笔,实际上是以虚托实,使得前景的树木在这虚无缥缈中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也使这画面具有一种空灵神妙之感。简洁的画面,笼罩着氤氲的水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情与景高度融合,寄托着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思考,自己将何去何从,唯独这山川河流是自己最理想的归宿。
《秋亭嘉树图》为倪瓒晚年所作,在这幅画中倪瓒用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为我们描绘了一片天真幽淡的景色。大片的留白加深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最令人称赞的是画面下方的那一座空荡荡的亭子,它成为了整个画面的“画眼”,同时也是山川灵气吐纳的交汇点和山川精神聚集的处所。,让人不禁想起杜甫的那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清幽的湖边是否刚举行过曲水流觞的文人雅集,抑或是作者在这里送别了乘舟而去的故人。这幅画所表现的天真幽淡,空寂荒寒的意境,反映了作者淡泊自守的情怀。
元代文人画是诗、书、画合为一体的,诗画互补,为画面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趣味和詩意空间。画家题诗,一般是应景之作,但是倪瓒主张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他认为题诗并不一定要和画面中的景物相吻合。他在《秋亭嘉树图》上的题诗为:“临流染翰摩出意,忽有冲烟白鹤双”,但是画中并没有出现双鹤,看似离题的题诗,却能让人联想到双鹤展翅翱翔于万里晴空时那自由而洒脱的英姿。题诗不仅没有破坏画面的意境,反而加深了画面的诗意空间,创造了绝妙的意境。
四、倪瓒的影响
倪瓒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是前所未有的,在意境上也达到了情景交融和主客观统一。倪瓒所提倡的绘画只是为了“聊以自娱”的理论打破了伦理教化对绘画的束缚,使绘画回到他最初的目的,即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他关心世俗,但是却无力改变它,倪瓒只好来改变自己,于是他便独善其身,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在真山真水中洗涤自己的灵魂,用绘画来稀释内心的苦闷。因此他的绘画意境有着清逸淡远的飘渺之美,这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孤独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射。
通过对自身人格的修养和笔墨意味的完善,倪瓒形成了“聊以自娱”的绘画思想,创造了“笔简墨淡”的文人画程式,促进了后世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理论束缚了后来画家们得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进入一个程式化的局面。
五、小结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元代的大多数汉人知识分子隐逸于山林,也将道家的美学思想深深的烙刻在其绘画作品里。倪瓒自始至终都在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着探索,他隐逸于山林,在自然山水之中寻求自我,感受生命的本真,从而使得他的主观情趣和客观景物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也塑造了他作品里弥漫着的那种清逸淡远的意境。人们在欣赏倪瓒的画作的时候,会忘记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遨游于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洗涤了浮躁的心灵,抚平了纷乱的思绪,让人觉得那画中山水树石,都充满了生活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1] 方 闻. 心印——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2014.
【作者简介】
刘世宛(1989—),男,汉族,青岛科技大学美术史论与批评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