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华
当下,小组合作学习不再仅仅是一种理念、思想,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体验和探究。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先看一个教学实例:一位教师教学《三顾茅庐》,在初读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
1.小组内读课文,读准音,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2.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姑且不谈这个环节要不要合作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否合适、有效,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教师安排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为展开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虽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共同分享学习所得,但这种合作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等方面,主要指向于教师的“教”,是以师为本,而不是以生为本。笔者认为,这种设计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学习潜能。其不仅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更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合作学习的设计要关注合适的切入点,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处或细节处,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这不仅能真正彰显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一些细小内容的学习中实施小组学习能真正形成学生的学习素养。
因此,设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抓住三个着眼点,即思维点、能力点和知识点。
所谓思维点,就是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点燃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思考能力的焦点,例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产生困惑,或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深层的、全面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通过集体智慧,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对教材重难点的思考和探究中。比如,教学《小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诗中一个“偷”字将儿童的无邪、顽皮展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引导学生抓住“偷”字品悟小娃的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用“偷”组词,并出示“偷盗、偷看、偷懒、偷偷地、偷天换日”等词语,同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读读诗,再读读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个词语更适合这首诗的意思,为什么?组内先讨论,再交流。学生结合课文,通过朗读、比较,自主品味,交流探究,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偷”中蕴含的情趣:这不是真正的偷东西,而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所谓能力点,就是能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素养的出发点,不同学科的能力点会不一样,就语文而言,有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还是以《小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为例,学生品味出“偷”趣后,为了进一步感受小孩子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可以再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小娃这么调皮可爱谁不喜欢呢?那小娃是怎么偷偷地去采莲蓬的?让我们根据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亲自去体验一下。小组内先选一个句子说一说,小组长指定组员在组内进行交流发言。
1. 前些天,小娃和小伙伴在村外玩儿,看见一片美丽的荷塘,荷花千姿百态,清香扑鼻,现在一定结莲蓬了吧,小娃 。
2. 夏天,天气炎热,大人们午睡了,小娃怎么也睡不着,他悄悄地 。
3. 。
这次合作学习活动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出发,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调动自己原有的情感积累,不断地充实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体验,在合作中相互激活言语智慧,让他们既得意,又得言。这样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当前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但没有知识其他都是空谈。知识点,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能促进能力形成的基本常识。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尽量不要直接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己探索的过程,或者有一起研究的经历,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创新或知识转化为能力甚至智慧。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听一位教师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引导学生认识独幕剧的特点,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读读课文,文中用了一些方括号、小括号,想一想其中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文思考,似乎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探究独幕剧知识点的时机,教师应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学生对独幕剧特点的认识会深刻许多。
当然,合作学习的设计还有很多切入点,上述仅是列举其中的点滴。既然是学习,无论是一个教学环节,还是一个能力形成的出发点,对教师而言,都要像研究教学内容一样研究其中的方法,即所谓的“学会教学”,学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抓住切入点设计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合作有所得、学习有收获,无论是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合作都可以成为他们自主学习、快乐成长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