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摘 要: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全球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新加坡在全球化背景下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范式的转变,特别是新加坡推行的分权化与市场化的教育管制,赋予了学校更大自主权。我国可以新加坡教育改革为借鉴,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促使我国教育自如地应对市场变化和面对国际教育竞争。
关键词: 全球化 新加坡 教育改革 影响 启示
一、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一词广泛出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众多领域。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界定。Capling, Considine, Crozier认为:“全球化是指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是出现了无法控制的市场力量及新的经济实体,比如跨国公司、国际银行及其他的金融机构。”[1]本文中的“全球化”,采用了Capling, Considine和Crozier的概念。
虽然全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定论,其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却真实、广泛。全球化直接导致许多新教育方式和新教育理念的诞生。全球化对人才结构和素质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引起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调整。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教育改革
新加坡历来重视教育,其每年用在发展教育上的经费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3%~4%[2]。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像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人力资本是他们拥有的唯一资源,获得和培育人才是新加坡发展生存的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公民的潜力,适应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新加坡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坚持不断加大在教育、终生学习和人才培养领域的投资。1997年7月,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提出,要建设“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的方针,并已成为当下新加坡教育改革的主题。这一方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思考技能、信息技术和国民教育。
(一)培养开创性思维。新加坡政府很早就认识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必备资源。新加坡注重学校教育,尤其注重学生开创性思维的培养。1987年,新加坡开始在部分学校尝试引进波诺的思维训练课程。1995年又把五所中学作为试点,引入以马札诺的《学习的维度》为蓝本的新的思维课程,并逐步推广到中学。新课改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思维技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这些技能指导决策和解决问题。
(二)加速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历经金融危机后,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新加坡把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确立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命脉。信息化教学是获取技能的关键途径,它能加强学校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拓展和丰富学习环境;能鼓励创造性思维,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为教育改革带来新的生机。新加坡采取的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两种。
1.增加信息技术教育投资。早在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就制定了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策略,并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投资20亿美元,用来增加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性设施,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2002年,所有中小学的学生电脑比例都达到2:1[3]以上。
2.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加坡教育部认为,除了增加投资,改善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外,还应注重教师信息化培训。1997年至2002年,新加坡通过“四层扇形”结构的逐步推展,完成了全国范围内所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
(三)注重国民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国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加坡国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为:灌输新加坡成功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刻苦耐劳、爱国爱民、勤于学习、善于思维、开拓胸襟和视野、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力求上进的精神”[4];加深对新加坡国家历史的认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勇于面对未来挑战。新加坡公民通过接受具有国民特色的教育,会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并时刻牢记自己是新加坡的一员。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国民教育通过在课堂上列举与国情相符的实例实现,这些实例可以用在问题解决中也可以是在实际操作中。
此外,全球化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加坡重视对公民的道德教育,通过在中学开始儒家伦理课程,以期培养具有崇高品格的新加坡公民。为确保学生品格健全、稳定发展,新加坡政府声明,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迅速对公民和道德教育标准作出修订。
(四)倡导教育的分权化和市场化。
1.教育的分权化 。教育的分权化是教育重建策略之一,目的是通过权力下放增强学校的灵活性,从而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更高的配合度。新加坡建国之初,在中小学管理上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不断民主化,新加坡在中小学的管理上逐渐走向分权化。目前,新加坡已经有很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同时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创有意义的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2.教育的市场化 。全球化使更多的商业元素渗透到教育中,比如竞争、私有化、权力下放等,这些观念深入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为了避免政府对学校的干预,新加坡政府很注重激发学校的内部动机,并赋予学校更多自我管理权,以增强学校系统的市场机制。当市场概念进入教育系统时,选择和竞争就变得更重要。在新加坡,学校可以开设很多与市场接轨的选修课,例如游戏设计、网页制作、电子小发明等,学生可以凭借这些课的学分考取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转变原来的集中管理录取体制。
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可借鉴之处
全球化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带来巨大挑战。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化,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逃避国内科考严酷的竞争,或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选择自费出国留学。美国商务部统计显示,2011年度中国留美学生达15.7万名,占全部在美留学生的22%,为美国贡献了至少44亿美元。留学热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2010年高考弃考人数近100万,其中因留学而弃考比例达到21.1%。高考生源数量和质量均呈下降趋势,然而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数据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国民对现阶段国内教育的恐慌和失望。当基础教育中那部分最优秀的学生投奔国外名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的流失,更有由此带来的对我国教育制度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与时俱进,加速教育范式变革。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产业结构重组,推动着教育领域范式变革。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要求培训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势必要加强创新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实现“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其次,从教育影响方式上,积极融入信息元素。进入21世纪,信息革命已静悄悄地在我们身边发生。新加坡政府较敏锐地提前意识到这点,并早在20世纪末就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在2014年至2017年间,完成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培训工作,这项培训势在必行。
(二)开设儒家课程,培养优秀国民。新加坡国民教育的经验表明,我国有必要在校园开设儒家课程,通过儒家经典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国很多儒家经典作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些作品的渗透和影响,以期提升学生的修养,形成崇高的人格,最终实现培养优秀国民的目标。
(三)权力下放,引入竞争机制。目前,我国教育仍被看成一种福利事业,政府对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政府是唯一的办学主体,教育资源由政府统一提供,入学机会由政府统一分配主要由国家供给,公立学校一直在整个学校系统中占据垄断地位,学校之间没有竞争,学校规模取决于财政支持。以浙江为例,1999年的相关资料显示,教育部给浙江各大高校的财政拨款,排名第一的浙大有14亿,排名第二的工业大学却不到3亿。这直接导致各种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许多学校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供给单一,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然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的概念已经深入教育领域,新加坡政府的教育的分权化和市场化很好地迎合了这一变化。教育市场化改革正是为了把竞争机制引入整个学校系统,促使各个学校提高质量,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供给,给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针对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赋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权力,以结合地方所需,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此外,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支持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及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推动教育发展。
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们不变的目标。为了应对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必须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吸取新加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参考文献:
[1]Pieterse J N. Globalization as hybridization [M].Featherstone M,Lash S,Robertson R (Eds.).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1995:45-68).
[2]陈冬梅等.东南亚教育改革与发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
[4]王学风.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的特色[J].德育探索,2005.
[5]王善迈.改革教育财政拨款体制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J].教育研究,1995(2).
[6]吴伟彬、陈慧萍.新加坡学校教育市场化的政策与实践[J].城市观察,2011(1).
[7]卢起升.新加坡:给予学生更多选择[J].上海教育,2009.
[8]姚玲,周蕊.教育“全球化”对中国高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9]刘娟娟.全球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成功(教育),2009(6).
[10]万卫东.新加坡建设学习型国家的基本经验[J].学习月刊,2010(20).
[11]彭新强.全球化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冲击[J].复旦教育论坛,2010(2).
[12]陈钊.中国教育改革需要加强市场化竞争[J].复旦教育论坛,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