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芳
摘 要: 培养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精彩,从同样的生活素材中,挖掘出能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的情节,使作文散发出生活的清香和韵味。
关键词: 融入生活 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汲取营养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在选材上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选材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特别是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
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城市的生活绚烂多姿,如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国际国内活动的志愿者工作等。农村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农忙时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过年请神,送神,三十或大年初一早晨挨家挨户拜年,清明节上坟,等等。如果学生学会就地取材,写出来的作文则一定生动活泼,韵味十足。
“关注社会,热爱生活”[1]是课程标准对语文,特别是写作方面的要求。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世间百态,生活是一串珍珠,绽放出绚丽的色彩,生活是一杯浓茶,苦涩中夹杂着醇香。生活中不仅有惊天动地的壮阔,更有“润物细无声”的平静。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2]如果学生能将目光投向社会,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则在作文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是可能的。
那么从哪些方面汲取生活的营养呢?
一、做生活的细心人,发现生活的灵动
现实生活是丰富而鲜活的,将这有滋味的生活在作文中生动展现给读者,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在写作中,不妨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写出精彩片段。如“记得一次回家,因数学考试没有考好,我回到家中一句话也不说,垂头坐在沙发上,整体感觉就是两个字——悲哀。这时,我们家的宝——老妈向我急速飞扑而来,又‘嗵的一声坐在我身边,把我的脸往上一抬,然后面带能融化冰雪的笑容看着我,让我不得不开口说话:‘妈,这次考试我没又没考好,我不想活了——,我用很夸张的语气向老妈倾吐出了心中的苦闷,本以为老妈会安慰我一番的,想不到老妈不仅没有安慰我,还用很嘲讽的语气对我说:‘这就想死啊,好好好,去吧去吧,要不要我帮你找根吊绳啊?真没用!没考好就没考好呗,干嘛搞得不想活了?你要想你老爹老娘老了以后去要饭吗?听了这番话,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烫,心里羞得慌。在老妈的这番劝导下,我猛然醒悟,并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家中一宝》)这段文字语言口语化,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通过老妈的语言动作,写出了老妈的幽默,表现了老妈深切的爱女之心,读来耳目一新。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的波澜
如果说具体生动的描写能吸引人的话,那么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事件则更能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就当曲折有致,波折叠起,一波一个新内容,一折一个新画面,一波一折都能扣人心弦。例如佳作《难忘的一课》:“‘这节课就到这,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在下课铃响起的前三分钟结束了,王老师像往常一样利用这几分钟解答同学们自由提出的问题。‘老师——一位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举起了右手,他提的问题很独特,又与刚讲完的课文有关,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王老师,等着他给我们答案。但是王老师似乎并不轻松,他低下了头,紧锁眉头,思索着……
‘丁零……下课铃响了,王老师看着我们,很不自在的样子,终于吐出几个字:‘这个……我不知道。全班同学一下怔住了,他可是授课老师中最优秀的一个,同学们都很崇拜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随便敷衍几句,我们也一点不会怀疑,他也不会这么丢面子。教室里鸦雀无声,王老师红着脸说:‘对不起,同学们,我回去再查一查,明天给大家答案。提问题的同学红着脸站起来,尴尬地说:‘老师,我是瞎问的,说不准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毛病。王老师微微一笑,紧接着严肃地说:‘不,你问得很好。这个问题是我应该注意而没注意到的。你不要顾及老师的面子而说谎,面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学到准确的知识,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诚实。下课!”这篇文章初读稍觉平淡,细思令人赞叹。作者很懂得讲故事的技巧,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老师为难”,再到“承认缺陷”,而后“学生解围”,最后“老师勇敢面对”,可谓一波三折。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鲜明的主题树立了。此外,文章材料详略安排得当。“学生提出问题”是个引子,所以文中略写,“老师回答问题”才是体现老师性格的地方,所以精描细画,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三、做生活的用心人,发现生活的内涵
写文章需要材料,好的材料,是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这样的材料,往往不是在日常生活之外,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更多的是能以小见大、于普通中蕴涵不普通的生活小事。而且切入点小,就能写得具体生动,易出佳作。构思时宜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取日常之材,明深刻哲理,见不寻常思想。例如佳作《勒着青藤成长》:漫步在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边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跳跃,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能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茁壮成长。走过去,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勒出的伤痕。在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的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入土中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是生命的支柱;原以为那是瓜们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瓜果尚且知道为了成长宁愿被青藤勒住,那我们这些自命有超凡智慧的人类又该如何呢?我想,善待自己不是简单地抛却原则,而应适当地坚持原则,寻找一些能有助于自身成长的“青藤”,这些“青藤”能让我们在面临种种不良诱惑时及时悬崖勒马;能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坚定理想信念;能让我们在茫然无措时,仍然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些“青藤”可以是你的处世原则,可以是你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可以是你不懈追求的理想……这篇作文抓住夏天青藤勒着黄瓜成长这一常人不经意的自然生活现象,联想到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如青藤一样的规矩、原则。这些规矩原则是不能任性违背和舍弃的,否则,成长就会出现麻烦。善待自己,就要遵循这些规矩和原则,要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平凡处见真情,常见的自然生活现象一经作者哲理化的点染,会立刻熠熠生辉。
四、做生活的多心人,发现生活的真情
情感是人的内心体现,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个人的心灵需求。学生天真无邪,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情所在。只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多心人,用细腻的心灵捕捉、去感悟,就会发现真情无处不在。写下来就是一篇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深度的好文章。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秋游大沽河“世界体育休闲公园”,并让学生以此为题材写一篇游记。如果学生单纯写游记,无非就是写公园景色多么美,同学们玩得多么快乐。为了让学生的游记写出情感、写出血肉,在秋游之前就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并在游玩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公园设计中体现的人文情感,观察自然景物生长中显现的情感,游玩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大自然的情感……
有了对生活的观察,有了亲身感受,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再是流水账,也不再是干巴巴的叙事,作文内容充实了,有了灵性,情感丰满多了。有的从公园设计布局中看出设计者的匠心,看出景中有情,看出景中有爱;有的从公园的红花绿树、草木生长看出大自然的相生相依,“挺拔的大树枝枝相连,如同地球村的人们手挽手,挽出心的图形,牵出爱的赞歌”。有的写出:“秋天的信使紧紧拽着夏姑娘的衣袂,快马加鞭赶来给我们送来赏秋的邀请函,请我们与秋共舞。”写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五、做生活的恒心人,发现生活的精彩
生活是无止境的,其中的精彩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再加上一颗热爱生活的恒心,就会发现其实世间万物皆文章:一棵草一片叶里有诗,一条路一道辙有故事,一片云一缕烟里有画。只要你用心感悟,你就会发现即使一片树叶,在春天的暖风里有诗意,在夏天的骄阳下有韵律,在秋天的清爽里有节奏,在冬天的冰雪里有内涵。同样写父爱,朱自清是在车站送别父亲拖着不灵便的身躯买橘子里的情节表现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3]写出了父亲细腻周到的爱。而林海音的父爱则是在父亲严厉的责罚中表现的:“那天早上,起床时就已经不早了。因为我害怕上学会迟到,所以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但爸爸不同意,在我的抗拒下,最终挨了打,还是花钱坐洋车上了学。爸爸担心我亲自来学校看我,并带来了我的花夹袄,还给了我几个铜板,这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父爱,并再也没迟到过。”[4]写出了父亲严在其外,爱在其中。在学生习作中生活中的父爱则是温柔的、宽容的:“我走出教室,只见爸爸微笑着,手里拿着一件棉袄,说‘来,穿上吧。我穿上棉袄,身上暖和了,心里更是暖洋洋的,爸爸说:‘以后要注意啊。我笑着使劲地点了点头。回到家里,妈妈听说我上学少穿了一件棉袄,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正要打我,爸爸笑着走过来,说:‘小孩子不懂事,算了吧。”生活中精彩无处不在,只要善于持之以恒地观察和用心感悟,就一定会有收获。
当代著名儿童作家杨红樱说:“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能感悟的心,就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来。”[5]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心感悟生活中的理,作文才不会脱离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三),2011.
[2]红楼梦.
[3]朱自清.背影.
[4]林海音.城南旧事.
[5]震痛的蔷薇花.大学语文作文写作要点分析.20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