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一粟轩诗文集指误

2016-05-14 13:29王姣姣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体例标点文字

王姣姣

摘 要: 鲍台《一粟轩诗文集》保存了不少地方文史资料,点校本的出版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研究这些资料。作者不揣浅陋,对点校本中出现的标点、文字、基本史实和体例等问题作了初步勘正。

关键词: 标点 文字 体例

《一粟轩诗文集》[1]是鲍台的诗文集,共有六卷,卷一至卷二是诗集,卷三至卷六为文集。鲍台(1761-1854),字石芝,平阳县萧江人。嘉庆十九年岁贡生,后弃举子业,隐居乡里,以收徒为业,晚年好修道养寿。鲍台在诗文上的造诣很高,瑞安孙锵鸣赞其诗“灵机内运,锻炼自然,质直之诣,雅近香山;古淡之音,直追韦孟”[2]P15。《一粟轩诗文集》除了在诗歌上有较高的成就外,还保存了大量地方文献资料,对研究平阳当地的文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奋、陈崇华先生点校的《一粟轩诗文集》,资料搜集丰富,文字化繁为简,为读者了解鲍台及其诗文,查阅作者及相关文献资料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点校本仍存在一些小的瑕疵,笔者不揣浅陋,试着辨析勘正。

一、标点问题

标点是现在古籍整理采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标点错误也是古籍整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断句错误和标点使用不当。

1.盖先生志洁而行芳,质朴而学茂,修道养寿,悠然名行之外。故发而为诗,冲融淡妙,其拔出尘俗不可以道里计也,谫陋如,锵鸣何能费一词于简末?(《孙序》页3)

按:例中“谫陋如”后用逗号断开,当是断句有误。“谫陋”是浅陋的意思,“如”是介词像,“谫陋如”的意思是像……一样浅陋,一般作谦逊之语,介词“如”后明显缺了一个宾语,所以逗号当置于“锵鸣”之后。

2.顾自以年少,学浅未敢修贽求见于门下,而倾倒于先生者,则未尝一日忘也。(《孙序》页3)

按:例中“以”是因为的意思,而“以”后“年少”和“学浅”都是其宾语,讲具体的原因,点校者将二者割裂开来,在“年少”后断开,造成语句不顺。正确的标点当在“顾自以年少学浅”后用逗号断开。

3.一日过余陈氏寓,出所著《一粟轩诗钞》,见示并命为之序。(《孙序》页3)

按:“见示”是请人指教之义,而例中“出”“见示”“命为之序”是连贯的动作,不宜分割开来,所以“见示”前的逗号应当去掉。即便要在此句加上标点符号,也只能在“见示”后加上逗号。

4.“旖旎”《同治本》作“猗旎”,《道光·敬乡楼抄本》均作“旖旎”,从改。(页11)

按:“同治本”只是古籍的版本名称,而并非文献本身的名称,版本名称不宜使用书名号,最好不使用标点符号。例中的“《道光·敬乡楼抄本》”是两个版本并举,除了不宜使用书名号外,两个版本名称之间也不宜使用间隔号隔开,而应该用顿号隔开。本句正确的标点应是:“旖旎”,同治本作“猗旎”,道光本、敬乡楼抄本均作“旖旎”,从改。

5.《乾隆平阳县志·寺观》:仙坛寺,在东门外,唐咸通间建,层磴石柱。上有葛仙翁丹灶,旁为应节严祠。(页16)

按:例中“乾隆”二字应当放在书名号外,即“乾隆《平阳县志·寺观》”。因为“乾隆”二字本不是此书固有之字,只是此《志》修于乾隆年间,后人便习惯称呼此书为乾隆《平阳县志》。我们不能乱给文献修改名字,此例中的“乾隆”二字如果一定要放在书名号内,按照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就可用方括号把此二字括起来,即“《[乾隆]平阳县志·寺观》”。这两种标点都是合乎规范的。此书中,类似这种将年号放在书名号里面的现象较多,兹不赘举。

二、文字问题

文字的问题主要是文字的错讹、繁简字的转化、通假字的运用、人名地名用字规范等方面。

1.吴乃伊,字萃夫,夏口人,鲍台门生。(页126)

按:例中“萃”字误,当作“莘”,因形近而误。

2.鞋,脚本作“鞵”,“鞵”,即“鞋”字繁体。(页92)

按:例中言“鞵”是“鞋”字繁体,笔者查阅工具书发现,“鞵”并非“鞋”的繁体,而是“鞋”的异体字,例中的说法不准确,当改。

3.剩,同治本作“賸”。古人“剩”“賸”通假,从改。

按:文中云“賸”是“剩”的通假字,此说有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賸,物相增加也。賸,增曡韵。以物相益曰賸,字之本義也。今義訓爲贅疣,與古義小異,而實古義之引伸也,改其字作剩而形異矣。”[3]P280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賸”引申有剩余之义,与“剩”字义相同,二者意义上有关联,不可能是通假关系。所以,“剩”“賸”并非通假关系,而是互为异体关系。

4.刘崑圃:名钟琪,浦城人。道光十九年(1839)任平阳县令。(页47)

按:在古籍整理中,遇到繁简字转换问题时,其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原文的正确,尽量不致产生误会或者疑问。特别是遇到人名、地名、文献名称时,要审慎对待,不可轻易转换。本例中的“钟”字,对应“鍾”、“鐘”两个繁体字,“鍾”是集中,专一的意思,而“鐘”是计时器具,这两个字在古代是没有联系的,在人名、地名中如果随意简化,可能会造成误解。本文的“钟”字,原文作“鍾”,如果将其简化作“钟”,我们就无从知晓此人名中“钟”字的准确含义。所以,文中人名中的“鍾”不宜简化为“钟”,而应该将其换成“鍾”字对应的简体“锺”。

三、基本史实问题

本书基本史实问题主要是人物的籍贯、生卒年份或者其他常识出现错误。

1.苏石缘,名苏璠,字仲玙,平阳城西雅山“大雅山房”是其旧居。善篆刻,著有《大雅山房印集》四卷,瑞安端木国瑚作序。(页25)

按:例中说端木国瑚是瑞安人,明显失察。端木国瑚是浙江青田人,他在60岁后才迁居瑞安,但以迁居地代替籍贯是不妥的。古人很重视祖籍,即使出生在他地,仍以祖籍自称,况且端木国瑚是青田出生、青田成长之人。所以文中“瑞安”当改作“青田”。

2.瀛湖,江南古水名,今已夷垦为田。据缪文澜(1820—896)《江南纪游·夏口》诗:“宦里风光分外幽,瀛湖堤绕数重楼。”(页55)

按:文中缪文澜的生卒年份明显笔误,当为“1820—1896”。

3.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晋史学家。

按:例中“今湖北襄樊”表述不妥,襄樊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地名,根据常识,襄樊早在2010年就改名襄阳,此点校本于2013年出版,所以例中的的注解已经跟现实情况不符。当删除。

四、点校体例问题

本书点校体例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异体字、虚词的出校问题,文中繁简字混用,内容前后矛盾,注释重复等方面。

1.婿,诸本皆作“壻”。“壻”为“婿”别字。(页14)

囙,同“因”。(页145)

按:古书中的异体字、俗体字非常普遍,在现在通行的古籍整理体例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俗体字等一律不出校。元明以后的书,不常见的异体字、俗体字可根据实际情况改成通行的汉字。例中的“壻”是“婿”的异体,而不是别字,可以径改作“婿”,不必出校。“囙”是“因”的俗体,可以径改作“因”,不必出校。

2.己:底本与平图馆藏同治年刻本皆作“巳”。(页266)

按:“己”、“已”、“巳”三字古籍中混用不别,不必出校,可根据文义改作正确的字。

3.叶篔林:即叶嘉棆(1744—1811),字秀林,号篔林,慕贤西乡西塘人。(页13)

西塘叶筼林先生,所居距雁山数里。(页244)

按:上举二例中,“篔”“筼”混用,既然使用简体字,就应该统一改作“筼”。文中类似的例子较多,比如“顾”“顧”混用,“榮”“荣”混用等。

4.少有园,民国《平阳县志·古迹志》载:“少有园:在夏口,清吴乃伊居。”夏口,即今苍南县金乡镇夏口村,虽吴氏古宅犹在,但园已占为他筑。(页29)

少有园:在平阳金舟乡夏口(今属苍南县),为吴乃伊所筑。吴乃伊,字莘夫,夏口人,鲍台门生……家有园,浚池累石,杂莳花卉,名少有。(页126)

按:同样是“少有园”,文中却出现了两次注释,内容多有重复。同一个注释的条目,一般在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出注即可。

5.道光丙午②闰夏,同里后学孙锵鸣拜书于都门宣南寓庐。(页4)

按:例中的“丙午”的注释②在本页的下端却找不到注释的内容,且本页并没有注释①。经笔者查找发现,注释②的内容在前一页的下端,这是出版社排版出现了疏漏,而校对者失校而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台,撰,张奋,陈崇华,点校.一粟轩诗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2]孙锵鸣,撰.胡珠生,编注.孙锵鸣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体例标点文字
标点可有可无吗
注释体例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小小标点真厉害
有趣的标点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