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2016-05-14 05:09郑憬丰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延伸开放学习型

郑憬丰

【摘 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落实合作学习的实效,注重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以促进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活力;开放;延伸;学习型;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延伸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和探究的学习过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新理念下的课堂需要关注“人”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是创设小学语文学习型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

一、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预设”和“动态生成”又往往存在着预设的虚拟性和教学的现实性;预设的明确目标与过程的不确定性;预设的程式化与生成的随机性等问题。因此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成,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形成高效课堂。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组织学生看完一段“鸟的天堂”的录像后,让他们理解“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膀的声音,在我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一句,一个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写‘我仿佛听到了鸟扑翅膀的声音,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他到底有没有听到呢?如果听到鸟扑翅膀的声音,怎么会一只鸟的影儿也看不见呢?如果没有听到,为什么要说仿佛听到呢?”教师引导:“是啊,说得很有道理。这里的‘仿佛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思维无比活跃,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理解,教师继续引导:“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恐怕只有作者才能真正明白了。但是有一点大家是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仿佛,就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大榕树下,使我们也产生了作者那样的感觉,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意境;另外,我们还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合理点化,模糊处理,使语言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仅深切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神奇魅力,还感受到了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关注生成”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的教育宗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因此,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为目的,特别是对中下生,充分利用课堂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原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去体验、理解、发现,与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情绪,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印。例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老师指导学生以冷酷、粗暴的语气朗读巨人呵斥孩子的话:“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由于同学们已被课文生动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所以,当读到这儿时,好多同学马上举起手,自荐朗读巨人的话。教师决定点学号请学生读,偏偏点到的孩子是最胆小的,从来就不敢主动回答问题,就说:“老师知道你一定能读好!”虽然声音很小,但他读出来了。老师借势鼓励:“你读得真好!就这样,声音再稍大一点,来。”他用稚嫩的充满感情的语气读起来,大家为他的“成功”鼓掌!这节课,应该是他学习活动中的一座里程碑吧!课堂上老师的这个尝试真值得。

课堂教学需要方式和方法,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难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作为课堂的指导者——教师,首先必须修炼激励和引导这两门基本技巧。每个孩子摆脱自卑、告别羞涩,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与激励。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落实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小组必须与其他成员互相协助,有效沟通,积极讨论。要使这些沟通与合作取得效果,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有序地组织。

在《中彩那天》的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谈谈对“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的理解,顿时课室里学生都讨论开了,但是有部分学生却坐在位置上发呆。了解之下,原来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说!”教师意识到更大的责任在于自己,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得太大、太快,使一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教师马上调整了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理解“道德难题”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父亲碰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然后开展了一次小小的辩论赛:父亲该不该把车还给库伯?在辩论赛上,课室里一片沸腾,同学们的辩论此起彼伏。在辩论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父亲矛盾的心理,体会到这一“道德难题”的“难”了。

课堂需要活跃,课堂呼唤活跃,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条不紊的,学生在活动中有迫切解决问题的需求,学生能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能力,让思维的火花绽放开来,才能让课堂的讨论真正沸腾起来!

四、重视文本的拓展延伸

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尤其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是读本。其目标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对于学习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尤为重要。

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件工具、一个窗口而已,如何借助这个“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必须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个窗口,延伸学生接触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创造性地去拓展与文本相连的内容,适时地引进推荐给学生,既扩大阅读的量,又能为深度理解文本服务。

例如,在教《晏子使楚》一文的时候,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目光放在了感受晏子的人格魅力,感受他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赢得别国的尊重上。但是在课堂上,教授这一课的时候突然想起有个历史学家是这样评价晏子的:“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重。‘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辩论,各抒己见,同时补充历史资料,最后的齐国还是在历史的浪涛中被大国兼并了,最后他们理解到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应该真正地拥有自己的实力才会赢得真正的尊重。

这个才是我们需要从这一课中穿透文本得到的重要思考。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引领学生从文本的“窗口”看到“广阔的世界”。

开放、活力与延伸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要达到高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只有动起来,才能在活力、开放、延伸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延伸开放学习型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