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洋 李鑫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状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在文化符号的记录形式、相关成果的推广宣传、档案部门的角色定位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并从新媒体的角度,对城市记忆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城市记忆工程档案记忆观
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旨在以抢救并保护不断消逝的城市历史文化符号、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近年来,城市失忆现象日益严重,加上名人故居、学府旧址、特色建筑等承载城市文脉的文化符号日益多样化,都对档案部门如何直观地记录城市记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城市记忆工程的特点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强调“记忆”在文献遗产保护事业中的特殊意义。200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2002年,青岛市档案馆率先开展了“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沙、济南、重庆、沈阳、武汉、大连、苏州和丹东等多个城市的档案部门开始就如何留住城市记忆展开了实质性的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市记忆工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内容上看,各省市开始自觉探索城市特色记忆
随着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部分省市从早期的对城市中正在消逝的或具有明显历史价值的古遗址、传统特色民居、老街旧巷、老字号店铺、民情风俗等进行主动记录,向所在城市的特色记忆过渡。一是有重点地推进城市记忆工程。随着城市记忆工程的不断推进,青岛市档案馆从最初的对街道,小区、广场,风景名胜,特色建筑,具有悠久历史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所进行拍摄以外,目前正有重点地对全市中小学校、农贸市场和搬迁老企业进行拍摄。二是在对“物”进行主动记录以外,更侧重于对“人”和“事”的主动记录。青岛市档案馆通过开展口述历史记录工作,录像采访被日本从青岛掳走的25名劳工,请他们回忆在日本做劳工的悲惨经历;面向社会开展经常性的民间档案征集活动,收集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档案资料。三是逐渐向“深度记忆”拓展。在“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建设中,“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通过对浙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由此延伸的说唱、语音故事、民间歌谣、戏曲等的整理建档,使浙江方言得到有效系统地记录传承。[1]
(二)从载体形式上看,城市记忆工程逐渐向数字资源整合发展
在城市记忆工程实施初期,主要以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实物等为载体进行档案式保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声像档案在体现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城市归属感方面的独特作用显著。部分省市开始逐渐重视声像档案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如宁波市“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在记录城市成长足迹中的贡献等等。在这种趋势下,部分学者和部门也开始了对数字资源整合推动城市记忆工程的探索。由冯惠玲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特别委托的“‘北京记忆——北京文化资源大型数字平台”项目,“从人文与艺术的审美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ISLI/MPR复合数字出版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D技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选择、诠释和再现,面向公众构建可视化展示与互动平台,构建信息时代的北京城市记忆。”[2]再如,杭州市档案局将实施城市记忆专题数据库及城市数字记忆等项目,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料进行集中鉴定、整理,建立杭州古旧地图、票证、老字号、名人、非遗名录等城市记忆专题数据库。
(三)在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协作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一个城市的发展,既包括城市的建筑、交通设施,又包括市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记忆包含诸多内容,这也决定了它的开展不仅需要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协作,而且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可以基于我国的实际并借鉴新加坡记忆工程的做法,“每个新加坡人可拥有一个户头,用来书写自身的经历,并发布于SingaporeMemory.sg网站,多种途径、随时随地贡献记忆。”[3]也就是说,在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协作的基础上,由社会公众参与叙述历史、还原历史,特别是吸引志愿者的加入。
二、现阶段城市记忆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符号的记录形式和载体形式较为单一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符号对应着不同的载体材料,如纸张、磁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等。不同的信息符号在记录、传递信息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载体材料有不同的选择倾向,从而体现着不同的功能。在“城市记忆”构建初期,多个城市和地区对文档资料的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的前期研究不足,其成果大多以纸介质和光盘为主存在。这种文化符号记录形式和载体形式的不丰富,势必会给新媒体环境下城市记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便。
(二)利用多种媒体的宣传推广有待加强
目前,虽然档案部门利用历史影像资料和相关档案编研成果,与电视台和纪录片制作者深度合作,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上述措施来实现对城市记忆工程相关成果的推广也是不够的。同时,尽管已有多个城市和地区在不同时期将城市记忆工程列入当地城市(区域)发展、档案事业发展、文化建设、电子政务构建的规划中,如广州、上海、重庆、成都、大连等,但是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和社会影响还多限于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社会公众的参与有限,城市记忆工程的相关成果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档案部门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开展初期,档案部门在原始材料收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优势,使其在这项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我国城市记忆工程的推进,档案部门在项目中的角色和定位问题不断被质疑,一是在数字技术成为传媒核心技术的环境下,档案部门在媒介研究以及在建立与媒体的合作机制方面有待加强。二是数字时代综合档案馆在整合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方面与城建档案馆,与文化、民政、文物等部门,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与民间档案的持有者、虚拟社区中反映城市变迁的珍贵照片的所有者、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加强。
三、新媒体环境下城市记忆工程的发展对策
(一)丰富记录形式和载体形式
为了更好地记录城市记忆,档案部门既要重视以文字为主要信息符号、以纸张为主要载体材料的静态信息的记录,又要充分重视以声像为主要信息符号、以多种新型材料为载体的动态信息的记录。建议在现有载体形式的基础上,采用声像资料刻录成光盘的双套备份形式进行保存。在记录形式上,可以开通网站,让参与者把主动拍摄的照片和故事上传到网站上,形成在线的地图社区平台。
(二)充分重视对新媒体的应用
1.创新网上展览。数字环境下,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城市记忆工程相关成果的网上展览上。“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专题展览和“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网上展览,是北京市档案局在北京市档案馆和首都博物馆进行实体展览的基础上,在其官网上推出的网上展览。如果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展品和展厅进行数字化展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让更多的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城市记忆工程的魅力。
2.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宣传城市记忆工程。河北省保定市的微信公众号“直隶印象”“保定全攻略”“燕赵都市报保定站”“保定味儿”等,不定期从民俗和历史文化等角度记录保定的旧城遗韵和城市变迁。再如,“北京全攻略”“北京土著”“老北京城”等微信公众号宣传的关于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文化,都体现着城市记忆工程的多个层面。
(三)建立基于媒体融合的多部门协作机制
1.新媒体环境为档案部门在城市记忆工程开展过程中与文博、宣传、出版等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甚至民间团体的协调提供了合作平台。由于文化符号的抢救活动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均涉及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中档案部门的缺失等类似现象对档案学界触动很大,受到多位学者的关注并引发讨论。[3] [4] [5]建议由政府牵头,宣传部、文化局、规划委、档案局等部门具体实施,聘请专家学者参与论证,成立“城市记忆工程”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相关工作,如果能够将城市记忆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旅游发展大会等活动对接,并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那么推动城市记忆工程的力度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2.通过网上宣传、数字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来促进基于数字新传媒和移动互联媒体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北京市档案局“图说北京”系列网上展览,就是北京档案馆与文物系统等多个部门协作整合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成果展示。再如浙江方言语音建档是浙江记忆工程的重点项目,浙江省档案局(馆)和腾讯·大浙网联合举办“乡音浙江”活动,通过在腾讯微信平台上推出方言互动竞猜栏目,来更好地宣传城市记忆工程。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朱南雁.打开“记忆”之门——浅谈“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的实施[J].浙江档案,2012(8):24-25.
[2]梁继红.光影声色:数字重建北京城市记忆[N].中国档案报,2015-12-14(3).
[3]走创新繁荣之路,享前瞻睿智之举:记“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新加坡图书馆事业”主体报告交流会[EB/OL].
[2012- 05- 25].http://www.sdll.cn/html /news /xw? zx /20120525/68986.html.
[4]王云庆,陈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警惕档案机构边缘化[J].档案学通讯,2011(1):12-16.
[5]徐欣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中的“新来源观”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5):23-27.
[6]王巧玲,孙爱萍,陈考考.档案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档案,2015(1):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