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石”的概念来自西元八世纪的一位阿拉伯裔也门人炼金术师杰柏。他建立了“所有金属都是这四种元素的结合”的理论。由此推论:一种金属变质成另一种金属的过程,被推论为这四种物质的重组。“魔法石”重组的过程就是发明的过程。“发明教育着重于启发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身边的问题,改变身边的世界,着重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学习、劳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改造加工成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教材。”①小学生起步作文达标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便是“模仿”。
“模,法也。”“仿,相似也。”②“模仿”就是让学生根据业已存在的范文的某些写作方法进行仿效,即模仿某种事物而发明新东西,仿中有创造。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中外著名作家的佳作,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都是一个典型的“模子”。我们可以试着寻找“点”,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模仿”生成“创造”。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求“魔法石”,点亮习作“明灯”。
一、“零起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说懂得学问的不如喜好学问的,喜好学问的不如把学问视作乐趣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因素,推动学生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去探究。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呈现,以学生的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小学生学习语文,很大程度上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告知我们:“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方法就是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钥匙。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第5课),我努力地实践、传授“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通读这篇课文,对法布尔做了初步的了解,我还是让孩子们从“头”入手:阅读出哪些信息?
生1:“我从‘装满这个词上看出法布尔捉了许许多多的昆虫,他一定非常喜爱昆虫。”
生2:“课题上,不单单是‘装满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从‘衣袋上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侧面描写。正是因为法布尔喜爱昆虫,所以他才将许多的昆虫放在衣袋里,那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
两位孩子都提到了“喜爱”,我随着他们的回答,继续做着设问:“全文是不是就用‘喜爱这个词语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态度呢?”
“不是!”大多数孩子做了否定的看法,看来他们还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内容的。
“既然不是,那是用哪些词语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的呢?”
三个词语很快就被找出来了:着迷、迷恋、痴迷。
这三个词意思虽然是一致的,都是说“喜爱”,但程度不一样。这也是孩子们做出的一个判断。
能否颠倒?不能!这也是孩子们做出的判断。
我表示认可:“既然法布尔对昆虫从着迷、迷恋到痴迷,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课文中究竟哪些内容用了具体的实例呢?”孩子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到了第2到10自然段的内容。全班没有一个人表示出异议。
“大家找到了第2到10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事,第1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是不是与他喜爱昆虫无关呢?”我指名一位孩子将第一自然段朗读了一遍。大家交流之后,得出这里是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的作用是什么呢?这是接下来的一个疑问,也是讨论的一个焦点。
“法布尔的这个村子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才使得法布尔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的昆虫。”一学生说。
这样的环境让法布尔从小就有与昆虫们在一起玩耍的机会,课文没有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来写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情形。这样的小节为的是不与课文的重点内容(第2到10自然段)冲突,所以简化了。
为了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我布置给了孩子们一项练笔:发挥你的想象,围绕“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等词语,将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着迷情形描述出来。
法布尔很喜欢在父母干农活时溜出去玩。
这天,法布尔又开溜了,他在草坪上散步。突然,从草丛里传出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好像音乐家在唱歌。一看,原来是一只满身翠绿、长着又细又长的触角的纺织娘。法布尔很喜欢它,想捉住它,于是他往上一扑,纺织娘却敏捷地躲开了。法布尔往这儿,纺织娘就往那儿。好像在捉迷藏似的一会儿往树上,一会儿又在草丛里。
法布尔心想:不能这样没头没脑地追,不然,虫子没抓到,自己反而累垮了,得想个法子。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摘了一片叶子放在小手上,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为了引诱纺织娘。呵!纺织娘还真跳了上去,法布尔握紧小手,说:“哈!让你跑,跑不掉了吧!”小法布尔将纺织娘放入口袋中,开心地跑回家了。
——朱 颖
在对第2到10自然段的理解上,我首先让孩子们找出两件具体的事例:一件事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起父母一场虚惊;另外一件事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不理解他。了解具体事件,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具体语句。
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紧紧地围绕具体的语言来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有具体对小昆虫外形描绘的语句,有法布尔捉昆虫时的行为以及兴奋的表情,有法布尔将昆虫装满衣袋的情形,有法布尔与父母对待昆虫截然不同的态度……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描写的方法。
孩子们说的很多,也说到了第四自然段,感觉这里似乎不是具体的描述。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对这一自然段做了分析,了解到:这部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兴趣,其中的“逮蝴蝶”“捉甲虫”以及观察“水底世界”等生活场景,许多孩子都有过,为了体验到法布尔的心情,我布置孩子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对这部分进行扩写。
法布尔九岁时,爸爸让他去放鸭子,他将鸭子赶进池塘后,就立刻专心致志地观察周边的一切。
一阵阵微风吹过,草低下了头,水面上泛起了一波波涟漪。法布尔看见了缤纷的彩蝶,在草丛中翩翩起舞,有说不出的愉快。他用细嫩的树枝编织成了一个小网,敏捷地套住了一只有着墨绿条纹的凤蝶。“嘿,真是太漂亮了!”法布尔用手拿住它的身体,将它举过头顶,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墨绿色的凤蝶显得格外清晰和美丽。
法布尔展开心扉,在柔软的草地上打了个滚,来到了池塘边。水草丛生,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来回穿梭。法布尔卷起裤角,独自在浅水边与各式各样的水生动物玩耍。水底的彩色鹅卵石引起了他的注意,将它们一个个拾起来,装进自己的衣袋。突然一只漂浮在池面上的水蜘蛛从法布尔的视线里走过,他轻轻将它捉了起来,水蜘蛛的八条腿拼命地蹬来蹬去。“真是一只活泼的昆虫啊!”法布尔肯定会这么想。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只蜘蛛装进蜗牛壳里,用树叶把它包起来,装进了自己的裤兜。
夕阳西下,远远地望去,晚霞染红了大半个天空,满载而归的法布尔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片池塘和草地。
——张世涵
在整个第二部分(第2到10自然段)学习完了之后,我强烈地解释着“迷恋”的含义:对某一事物非常爱好而难以舍弃,类似于依依不舍。这里就是指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文章到第10自然段可以结束了,为何还要再加上第11自然段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想让孩子们了解文学作品的前后因果关系。
生:前面都是说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具体例子,这里是总结一下,用了“痴迷”证明他对昆虫非常入迷。
生:第1自然段说了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这里是前后呼应,与文章开始相一致。
生:这里还说到了人们为他塑像,有鼓鼓囊囊的衣袋,一方面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另一方面与课题相互一致。
生:这里的“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这一句说明了法布尔小时候喜爱昆虫与将来他成为昆虫学家有着直接的关联,也与第一课所学的那句话有同样的含义“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孩子说这话,我感受到他们已经了解、掌握了这样的构段方式。在全文结束之际,我又布置了另外的两项练习:
第一,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建议阅读原著,而非青少版),认真领会法布尔记录昆虫时采用的文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手法。
第二,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是按照“着迷—迷恋—痴迷”的三步情感历程写出来的,请学习这样的方法写出自己对某物的喜爱之情。
二、“大串联”
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最起码会阅读240篇文章(以一个学期20篇计算,12个学期就是240篇)。孩子们毕业时,大多数人会说他读了许多文章,但他们具体的也只是说出一些课文的标题,对于接手的“信息”却知之甚少;有的孩子说,他会背诵一些课文,但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现象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教会了孩子们阅读“文本内容”,而没有教会他们鉴赏、内化知识的能力。
学习完《天安门广场》(苏教国标版四年级),我与孩子们一起复习了关于“描写建筑物的方法”,讲到了“观察”这个词语,说到了“观察顺序”。针对“观察顺序”,我进一步与孩子们谈到了“参观顺序”“游览顺序”之间的异同,几位孩子也谈了自己的认识:
生:“参观顺序”就是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的特点写下来。就像《天安门广场》那样,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样的看,我认为就是“参观”。
生:“游览顺序”就是自己走一处看一处地方的景物。
生:这两种方法都是以看为主的顺序。
在孩子们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得出:这两种顺序相同点很多,但“游览顺序”更注重的是“地点转移”。这样,为了区别开来,我将“游览顺序”修改成“地点转移顺序”。紧接着,孩子们阅读了《泉城》(苏教国标版四年级),感受到这就是一篇按照“游览顺序”写的写景文。
有的孩子还提到了构段方式:总分总。这点很难能可贵,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对积累的东西是否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呢?我又带领他们回顾了最典型的“总分总”构段的《北大荒的秋天》(苏教国标版三年级)。
第1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到来,总写了秋天的特征——“树叶落地”。
第2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第2节写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和晚霞的绮丽。第3节写了小河的“清澈见底”和小鱼逆水而游的情景。第4节写了秋天丰收的原野,先用“原野热闹非凡”这一中心句概括写了原野的景象,接着从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一方面写了大豆和高粱,另一方面写了榛子树。
第6自然段作者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抒发了热爱北大荒的真挚感情。这是“总结”。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进行了练笔:《溧水的秋天》。
骄阳似火的夏天渐渐离我们远去,金风送爽的季节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来到了我们的城市——溧水。
秋天来到马路上,树叶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落了下来,地上像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
秋天来到花园里,菊花争奇斗艳。一阵风吹来,桂花香气扑鼻,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秋天来到果园里,果园里热闹非凡。树上硕果累累,好像要压弯了枝头。小灯笼似的苹果好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晶莹剔透的石榴好像马上要破裂似的……
秋天美在马路上,美在公园里,美在果园里,更美在我们的家乡。
——徐静蕾《溧水的秋天》
孩子在描写溧水的秋天的时候,完完全全按照“总(骄阳似火的夏天渐渐离我们远去,金风送爽的季节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分(来到马路上、来到花园里、来到果园里)——总(美在我们的家乡)”的构段方式写出了溧水的秋天景色。《泉城》是否也是“总分总”呢?
阅读完课文,经过热烈的讨论,我们得出了统一的认识: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济南的泉多而且美;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是全文重点,四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描绘泉的特点;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了泉城名字的由来。这样的构段属于“总分总”的形式,但在“总”“分”的过程中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北大荒的秋天》的“总”没有直接点出“北大荒”的景色特征,而是划分为三个方面来分写景色特征;《泉城》是直接在第一自然段中以四个分列句点出景物特征,在分写四种泉时却没有采用中心句的形式来写。
针对同样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在构段上如此相似的情况下,行文时要学会多样化,这样笔下才能有更多的精彩。孩子们模仿《泉城》的行文方式再写《溧水的秋天》。
说到溧水,我们自然会想到天生桥、牡丹园、无想寺……
天生桥位于溧水的南端。湖水清澈见底,一片片树叶自由自在地飘落在湖面上,好像一封封信笺在告诉鱼儿秋天已经来到了。
走近牡丹园,朵朵花儿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各自都在舒展着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材,一阵风吹来,花儿散发出阵阵清香,使人陶醉。
无想寺里是一圈树木织成的景象,因天池而出名。湖水晶莹剔透,好像明镜一般。在蓝天的映衬下像一条碧蓝的缎子。
这些都成为了溧水的风景区。特别是秋天,更为溧水增添了几分色彩。
——徐静蕾《溧水的秋天》
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一枝独秀”,学生被动地在“欣赏”。久而久之,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会逐渐褪色。上述教学过程中,教者没有将枯燥的写作知识生拉硬扯地教给学生,而是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自能读书”感受文体特性,将三、四年级相关课文内容加以整合,统筹安排“串笔”。相同的话题,不同的写法,本身就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兴趣。教者让“文”为“写”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练笔过程中实实在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①蒋岭.发掘作文教学中的“发明意识”.中小学校长.2001(6).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