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心性”引发习作技能

2016-05-14 08:59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心性烟台蚂蚁

“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我将这种形态的儿童观称作‘儿童本位的儿童观。”①许多时候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按照“师本”的意愿来操作,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着。虽然我们也在探索儿童的发展,但更多时候是片面地、浅层地在“认识儿童”,并未真正地做到“儿童本位”的教学。

儿童有儿童的认知、需求。儿童最原始的生命欲求是什么?玩。在他们的头脑中,他们更多的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幻想。许多幻想在成人看来都是荒谬、可笑的,但在儿童的“心性”中却是真实存在的。追寻“儿童心性”来求索“儿童法则”,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内心遨游的思想。

夏天的荷花池别有一番情趣。毫不夸张地说,这时的荷花是所有的花中最美丽的。一到夏天,柳树就像生了病似的,柳条一动也懒得动;荷花则像胜出的公主,幽幽地从池塘中钻出来,但并不骄傲。到了夜晚,碎碎的月光洒在荷花的花瓣上,成了一件银色的衣裳。

——朱涤非《夏日的荷花池》

女孩子爱美是天性,这也是她们的“心性”使然。你看,朱涤非同学看到的荷花是美丽的,“是所有的花中最美丽的”。此时的荷花“像胜出的公主”,是不是更能代表孩子对自身现状的一种肯定呢?肯定自己就是一位袅袅的公主,而且还是一位自信的、有成就的胜出的“公主”。她那不夸张、带有淡淡羞涩的性格表露无疑——“幽幽地从池塘中钻出来,但并不骄傲”。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宣扬着自己的“心性”。这就是“儿童”,这就是他们对生命的自我幻想。

“儿童心灵的自由成长”是“儿童心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帮助儿童建立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自尊感,为丰富儿童心性提供最大的可能性”。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儿童心灵的自由成长”,不能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儿童;我们应内化文本所传递的“生命”信息,不能将知识简单地“强加”给儿童。

作家孙为刚的《烟台的海》(苏教国标版六上)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还有那些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文章在写“景”的同时也在写“人”。

大海是人类的摇篮,当人类学会了造船,大海便成了人类活动的舞台。海洋和陆地都是人类活动的舞台,现在又增加了太空。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大海便没有了灵魂,成了一片死海。特别是靠近城市的海,更是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大海给了人类舟楫之便利、鱼虾之美味,也给了人类千姿百态的风景。没有人类活动的大海,必然寥无生气;没有了大海的陪伴,人类的生活将过分单调。人与海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写《烟台的海》,必须写烟台的人。③

我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决定要在介绍冬、春、夏、秋烟台海的特征的同时不忘记将“人”的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传递给学生。

“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巨浪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晚上,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选自孙为刚《烟台的海》

古代,人们在海边拾贝、捕鱼,以维持基本的生存;现代,人们在大海中捕捞作业、科学研究、旅游休闲。“烟台人的生活离不开大海,在与大海的交往中,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每天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故事。”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烟台的海对于烟台人生活的重要性说出来,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也是为烟台人生存、发展、创造提供巨大空间的“生命体”。

良田中有一个清澈见底的小塘,小塘里养着许许多多的鱼虾,他们告别了冬的寒冷,迎来了春的轻盈与生机,正在河底嬉戏玩耍着呢!河边的小树上露出了嫩绿色的花苞,正等不及破“壳”而出,向人们道“你好”。在河的左侧有一丛丛梅花,他们不像其他的花才开放了一点儿,而是几乎每个枝丫上都长满了梅花,但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有淡粉、梅红……柔软的花瓣摸上去就像婴儿那柔嫩的皮肤。

冬眠的动物慢慢苏醒过来,地里的蚯蚓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一扭一扭地把冬日里又硬又干的泥土,变得湿润而松软,使人走在上面都有种软绵绵的感觉。

这就是忙碌而充满生机的春天。

——邓淑乐《田野里的景》

“儿童看世界的目光总是双重的”⑤,将自己融入景中,幻化成其中的一分子,在成人看来,亦真亦假,亦实亦虚,但在学生的心中都是真实的,这其中包含儿童对心灵成长需求的价值、态度。小作者邓淑乐眼中的动植物就是她玩耍的伙伴。在她看来,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有着灵性:经过寒冷冬季的折磨,春天到来之际,鱼虾们又聚集在一起玩耍了;小树急不可待地要发芽,只好“破壳而出”;梅花争奇斗艳;蚯蚓们拖着身躯“一扭一扭”地操持着泥土……一幅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图景在读者面前出现。这就是孩子对事物的“心性感应”。

了解“儿童心性”之后,我们可以蹲下身段,以“儿童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让“儿童心灵”中的梦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小降落伞大声答道:“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可是,有两颗小种子却不这样想。一颗种子望了望下面的大地说:“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于是,他就向沙漠飞去。另一颗种子落在湖泊里,他得意地说:“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这是课文《蒲公英》(苏教国标版三上)中的一段语言,它运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强化了表达效果。这段内容分了两层来写蒲公英对太阳公公嘱咐的态度和行为:第一层写“小降落伞”群体的态度,如“大声答道”“放心吧”“一定”等词语,体会他们的意见一致,态度坚决;第二层写“两颗小种子”有着不同的想法与做法,如“黑黑的泥巴”“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的湖面”“宝贝”“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语,说出了两颗小种子脱离现实、想入非非和自以为是的心态。蒲公英的所作所为就是孩子们敢于冒险,但又不能正确判断自己行为能力的一种“物化”体现,这里的这些小动物们的心声恰恰反映出“儿童心性”的成长体验。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敞开心扉,同时也为了能将文章中采用的拟人与对比的修辞用法将“儿童心性”再度地体现出来,我有意布置了一篇类似的练笔来进行知识的转移、训练:“请用‘蝴蝶‘ 蚂蚁‘草地”写一则童话故事。”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蒲公英的价值取向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田有了一个明晰的选择。这里,我只是又提供了另外两种动物与一处与课文相类似的场景,让孩子们“认识”借助《蒲公英》的文学表现手法,最终形成习作的技能。

夏天真热呀!火辣辣的太阳把大地烤得像个蒸笼。小蚂蚁们在不停地搬运着食物。

路边上,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蝴蝶看见蚂蚁这么辛勤地劳动,觉得它们太傻了。蝴蝶飞到草地上休息,顺便问了问蚂蚁们:“你们为什么要搬运食物呀?”蚂蚁说:“我们现在是在搬运准备过冬的食物!”“哈哈哈……食物?这里到处都是食物,用得着搬运吗?”蝴蝶听完蚂蚁的回答,笑个不停,“你们看!我饿了就吃点花蜜,渴了就喝点露水,这不是很方便吗?”说着,蝴蝶又喝了一口露水,“再说,冬天还早着呢?”

冬天一晃就来到了。一阵寒风吹过,蝴蝶冻得缩成一团。它想:“到蚂蚁家去要点食物吃吃吧!”它来到蚂蚁家门口,说:“蚂蚁大哥,给我一点食物吃吧!”蚂蚁回答道:“不劳动的人是得不到食物的!”说完,“砰”的一声,门被关上了。

——彭毓昆《蝴蝶和蚂蚁》

春天,阳光灿烂,一朵朵鲜花争先恐后地绽开了笑脸,小鸟们也欢乐地鸣叫着……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天,蚂蚁弟弟在花坛边,又是采花,又是挖草,似乎要把花草全部移植到他的住所去。蝴蝶姐姐看到了,亲切地劝阻:“蚂蚁弟弟,不要糟蹋花草,它们的用处可大啦!”蚂蚁弟弟说:“这些花草有什么用,只不过给我们闻闻香罢了!”蝴蝶姐姐说:“你别瞧不起这些花草。它们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一些废气,释放出来的却是我们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啊!我们如果不保护花草的话,谁给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地球的环境不就越来越恶劣吗?到那时,我们将生活在哪儿?”

蚂蚁弟弟听着听着,低下了头,他说:“蝴蝶姐姐,我错了!”蝴蝶高兴地说:“知错就改,还是一个好孩子!”说完,他们一起动手,把花草重新种植了下去。

——陈 帅《保护环境》

为了实现学生习作的“自由化”,我们要发挥他们自身的想象能力。因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想象”有可能存在于幻想与现实的隔离带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顺应孩子们的思维,依图来想象。例如有这样一个看图习作练习,它的要求是这样:“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请你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行),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图涂上颜色。看着这幅有你参与绘制的图画,心里一定很高兴吧?想不想把它写成一篇很有趣的习作?”

针对这样的一幅图和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我首先让他们学会有一个观察的顺序,在此基础上,再抓住主要的景物(含动物、植物、景物),运用学习过的习作技巧,给予这些“物”以鲜活的生命,对于图的内容在思维上进行拓展就比较便捷,正如别林斯基说的那样,“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的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⑥他们会将自己的“心性”所思转化成“习作技能”,直至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①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明天出版社,2010:41.

②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明天出版社,2010:47.

③④孙为刚.今晨6点.(烟台)百味副刊·城事,2010-01-04(019).

⑤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明天出版社,2010:63.

⑥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心性烟台蚂蚁
2021《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第一季度作品展示
2020《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第四季度作品展示
用道
2020《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南法禅宗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相似性
蚂蚁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