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的四个阶段: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其中,第三阶段是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出生时难产,3岁多还不会说话,9岁入学时还是这样,老师的评价是:智力迟钝、不守纪律。老师甚至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将来不会有出息!”这个男孩子想到了逃学。
父亲带他到郊外散心。父亲问:“你知道那两棵树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你觉得哪种更珍贵?”“应该是沙巴树吧,你看它那么高大。”“错!长得快,木质一定疏松;长得慢,木质坚硬才好卖钱哩!而且,贪长的树不成材,别看沙巴树初期长得疯,三年之后就越长越慢了,我还未见过超出十米的沙巴树呢。冷杉则不同,别看它长得慢,但它始终如一地坚持生长,而且寿命极长,活上万年都不成问题。”
这个小男孩看了看冷杉,仰头说:“爸爸,你是想叫我做一棵树,一棵虽然长得缓慢但永远向上的冷杉树,对不对?”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名震中外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并非生长快的树一定会成为“参天大树”,并非暂时的不足的学生就是“智力迟钝”。树,有自身生长规律;人,也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目的并不是掌握教学内容,而是最终能够将知识(类似“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的运算的能力”)运用于解决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使知识转化成能力。在小学作文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应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拓展他们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再由感知到理解,直至创造,从而让他们的注意、思维都处于高度活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