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娟 黄雪霞 童桂华
【摘要】 目的:观察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将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营养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肠外营养供给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拆线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围术期行营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围术期; 营养护理;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63-0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较为复杂,普遍认为与感染、吸烟、免疫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段以外科治疗为主,并有1/5~1/4患者选择行外科手术[1]。在手术围术期,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营养风险发生率达42.5%,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2]。因此,研究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治愈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100例围术期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了营养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无法配合研究者,将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住院治疗并符合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干预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80岁,平均(38.5±5.7)岁,病程2~8年,平均(5.6±2.3)年;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8~78岁,平均(37.8±4.9)岁,病程2~9年,平均(5.7±2.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胃肠道疾病护理,包括针对个体情况给予抗炎、调整肠道菌群等辅助治疗。轻、中度患者给予美沙拉嗪,直肠及乙状结肠侵犯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栓剂,重度患者适当给予激素等治疗。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个性化饮食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实际的营养状况,制定营养护理干预方案,制成相应的指导手册,供患者参考。(2)由专业人员进行营养评估,在清晨空腹行静脉抽血检测患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检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②(m2)检测,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3)采用ELISA方法检测食物特异性抗体,以评估患者食物不耐受性(鸡蛋、鱼虾类、牛奶等),>200 U/ml为高度不耐受,100~200 U/ml为中度不耐受,50~99 U/ml为轻度不耐受,<50 U/ml为阴性。(4)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营养状况及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等给予个体化营养支持。术前后可用全肠外营养支持,以降低肠道负担,肠道功能恢复后可饮水。为了保护患者的肠道功能,减少全肠内营养导致的肠黏膜萎缩及肠内营养不耐受,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使用肠内营养,减少肠外营养的使用,并逐步过渡到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法:它通过静脉将热量、蛋白质、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供给机体,让胃肠道完全处于休息的状态。其营养配方以20%中长链脂肪乳酸、氨基酸、葡萄糖、生理盐水、氯化钾、维他利匹特、水乐维他和安达美等物质及药物;配方可根据患者病情转归情况、试验室的生化结果而进行调整,同时可以外周静脉或PICC的方式供给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法: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胃肠功能也逐渐恢复,可先试喂温开水,尝试给予少量流质食物如肠内营养制剂或由鸡蛋、牛奶、水果蔬菜磨制成的匀浆膳,并逐渐由少至多,但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待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之后,可供给由患者耐受的食物组成的营养充足、无刺激的半流质饮食,但要注意少食多餐,保证食物摄入均衡。
1.3 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干预前后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BMI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造口并发症及术后感染等,记录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肠外营养供给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拆线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营养状况
干预组干预后的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各项指标水平与干预前无明显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营养护理干预之后,干预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肠外营养供给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营养护理干预之后,干预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造口并发症及术后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但患者对该病的认识、治疗保健和延续性的护理尚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普遍存在遵医依从性较差,如不按时服药、随意终止用药等现象,继而引发病情反复发作,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3]。研究认为,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处于严重的紊乱状态,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均不能正常进行,导致机体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诱发营养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疾病的恢复,甚至导致疾病的恶化[4]。因此,对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营养护理干预,普及相关营养知识,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大的意义。
研究发现,给予营养支持对于修复患者胃肠道黏膜,保持平衡的肠道菌群,建立肠道的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改善骨质疏松症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5]。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是评价患者营养状态的指标之一,可直接反映患者的营养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营养护理干预之后,干预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6],共同提示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受围术期营养护理干预后,明显改善了其营养状况。
患者的康复情况及康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是医患最为关心的指标之一,也是评估护理干预方案是否优质的最重要依据[7]。其中患者肠道功能紊乱、对营养的不耐受是诱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营养护理干预之后,干预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造口并发症及术后感染等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营养护理干预可有效增强患者对饮食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患者自身的营养状况直接与术后康复情况如感染、拆线时间等相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肠外营养供给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围术期行营养护理之后,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缩短术后早期拔管及拆线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等。
总之,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围术期行营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Ghavidel A.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with aplastic anemia;a case report[J].Middle East J Dig Dis,2013,5(4):230-234.
[2]麻新灵,魏力,刘刚,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前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7):667-669.
[3]刘翠玲,雷国萍,刘金秀,等.家庭式延续性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遵医依从性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47-248.
[4]曾敏婕.饮食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7):1454-1455.
[5]梁春红,饶文婷.分析研究饮食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19):281-282.
[6]刘莉.普外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安徽医药,2015,19(4):808-810.
[7]王艳梅,朱建华,李楠,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及疗效评价[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6):342-344.
(收稿日期: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