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杏元
《赤壁赋》教完之后,浮想联翩,觉得心动手痒痒,就敲敲键盘将心得体会写出来,以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提高。
《赤壁赋》真是奇文,文章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皆值得好好玩味,如能引导学生理解、欣赏文章,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爱文学的热情,修身养性都有帮助。所以,教学本文,我反复推敲,用心设计教学,力图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达到寓教于乐效果,符合快乐语文教学要求。
介绍苏轼时,突出他的经历坎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积极乐观生活,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一生成就斐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生活上,他的逸闻轶事至今在人间流传。东波饼香飘鄂东四野,东波肉名扬大江南北。介绍作者逆境中还能成就灿烂,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学习欲望。
美文要美读。用多种方法读文章,并发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从而喜欢读文章。学生自读,教师范读,艺术家配乐朗读,一次比一次体会深刻。文本音韵优美,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让学生动手找特点,看谁找得多。学生每找到一点,就有一份成功的喜悦,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第一段中,“间”“天”“然”“仙”等词押韵;第二段中,“光”“方”,“缕”“妇”两两押韵;第三段中,“然”“然”,“昌”“苍”“郎”,“东”“空”“雄”,“舟”“属”“粟”,“穷”“终”“风”等词押韵;第四段中,“往”“长”,“瞬”“尽”,“月”“色”“竭”等词押韵。文章有诗的韵律,诗的语言。句式多用对句,句内对仗工稳,句间谋求多变。四言、五言、七言、九言交错使用,变化无穷,魅力无限,美不胜收。明白了这些,理解赋这种体裁,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同时学习语言美,欣赏语言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读好文章,为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铺好了道路。
文章开头,叙述了游历,描写了月夜美景,作者写了哪些景?抒发什么情感?
在一个秋天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眼前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清风拂面,水波平静,月挂东山,白雾弥漫,水光闪烁,美如仙境。游人手捧美酒,吟诵诗歌,纵舟清波,心旷神怡。景如画,事如意,人必如仙。落笔勾画出作者的感受:“浩浩乎”如腾云驾雾,“飘飘乎”似羽化成仙。既描绘了低处静景,又描绘了空中的动态;既描绘景物美丽,又勾勒人物感受。
接着作者用一个“乐”字表达了游人的心情,渲染出欢乐的气氛。苏子“扣舷而歌”,客吹洞箫唱和,歌声、船声、箫声在江面飘扬,美丽的画面顿时生动起来,灵动起来。
景美、酒香、人乐,人间赏心乐事全了,文章再向何处去呢?
大手笔就是与众不同。欢乐之中,作者笔触不漏声色转向描写箫声,先直接刻画箫声,最后间接描写箫声的感染力,不知不觉的由乐转悲,不露痕迹,真是高明!
那么,请同学认真阅读客人的回答那段文字,看他悲从何来?客人直抒胸臆:在赤壁这块圣地,能文能武不可一世的英雄曹操,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何等威风,是何等气势,而今也找不到半点踪迹,何况我等渔樵江渚,侣鱼虾而友麋鹿,将会灰飞烟灭吧;长江滚滚历经古今,依然汹涌澎湃,人生如蜉蝣过世,似沧海一粟;想象飞仙遨游,想如明月耀空,可只得驾一叶扁舟,浮游于蓬蒿之间。想要的得不到,不要的摆不脱,怎不悲从中来!
面对这么一个吹着幽怨的洞箫,陈述满腹的悲愁朋友,苏子说了些什么?
才子苏轼借题发挥,取眼前的流水与明月,劝慰朋友,阐述人生道理。流水汤汤,奔涌向前,可依旧在眼前欢畅;明月变化,盈亏不断,却依然在空中闪耀;人生匆匆,沧海桑田,但仍然在世间繁衍。天地万物,物各有主,不是我所有,也就不要奢望。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听得到是天籁之音,看得到是人间仙境,这才是上天馈赠我等的宝藏啊!我等可用心把玩,尽情欣赏,快乐生活,享受人生。
与君一席话,悲愁云散,宾主都欢颜。文章到此又峰回路转,照应前文,美妙无限。举起酒杯,品尝美食,欣赏美景,不知不觉月落西山,霞光满天,朝阳洒满人间。
那么文中客人是谁呢?同学们可以猜猜。大家开动脑筋,瞪大眼睛猜了起来,把知道的都数了个遍,有点象又似乎不合适。突然有学生说:“我明白了。这是作者设计的一个朋友,可能不是现实中的朋友。”“不错,那么苏子设计原型会是谁呢?”我接着问。“具体名字难说,不过是一位人生不顺消极低沉的人。”学生坚定的说道。“那么,作者这时人生境况如何呢?”我启发他说。“啊!客人就是作者自己!”“我不明白,大胆说说你的见解。”“作者假想一个消极的客人与苏子辩论,其实是一个消极的苏轼与积极的苏轼辩论,积极的苏轼说服了消极的苏轼,既表达苏轼命运坎坷,仕途不畅,心情苦闷,也表现了他的旷达的心胸,美好的理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我补充阐明了这种手法的奥妙。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乐到悲,再由悲而变喜的发展过程;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苏轼这篇文章,就请出一位“客人”来与自己对话,实质上是以此表明自己内心苦闷愁苦的一面,又用苏子驳倒“客人”的一番议论和“客人”被说服后的破涕为笑的一番举动,来展示自己内心的“达观”战胜“悲观”的思想历程。这就是“以无为有”虚实相生的妙法。谈到人的心态和“心理历程”,则较为复杂与抽象,而赋多擅长铺陈事物,但到了苏轼手中,不仅能铺陈事物,还能运用行云流水的散文笔调,更能创造优美如画的诗歌意境,从而推起结构跌宕和思想波澜,写得形象具体生动,这又是一种“以曲写直”曲尽其妙的妙法。
全文结构似漫不经心,一会儿是泛舟江上,主客对饮;一会儿是弦歌声声、洞箫呜咽,俯仰古今;一会儿更是宏议频频、快论迭出,谈笑风生。场景既不断转换,而文气又一脉相承,既有声律对称“赋”体的美感;也有情景交融的诗歌美感,又有挥洒自如“散文”的美感;既有寓情于物的写景,又有如泣如诉的抒情,同时又有谈笑风生的说理。
从这课教学可以看出,教师钻研文本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理解,赏析文章下的功夫愈多,发现文章的深意,把玩文章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愈强,上课才能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才能采取恰当的手法,左右逢源,生动活泼,引导学生理解欣赏文章,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快乐学习语文的目的。
[作者通联:湖北罗田县三里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