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文本测试体系探微

2016-05-14 08:08戴方文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小说文本

戴方文

与实用类文本指向的明确性和材料的客观性不同,小说以生动的形象展示社会生活,表达作家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具有主题的多义性与形象的暗示性等特征。独特的叙事情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丰富多样的文本形态,使每一篇成功的小说都具备独立的个性,可以说,每一篇好的小说都是不可复制“孤品”,这给整体解读小说、把握小说文本的共同规律带来了难度。因此,阅读并赏析小说,固然要依赖于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的把握,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读者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培养。只有构建起阅读主体的阅读素养,才能应对丰富多彩的小说文本。深入小说文本的叙事情景,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律动,激发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作品表达的人生感悟作出判断,是赏析小说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小说阅读测试不仅仅在于测查考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的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测查考生的社会认知能力。考生通过阅读小说文本,认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形态,包括人性的本质、人的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人际关系,以及文本呈现的社会价值、态度和情感。考生借此反观现实社会与人生,实现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认同、批判和超越。这是小说阅读测试的发展价值。

尽管小说文本鲜明独特的个性使小说阅读命题更多具备“因文设题”的特点,但小说作为独立自足的文本形态,在多年的阅读测试中,仍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测查体系。研究多年来小说测试试题,不难发现,命题一般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个方面入手,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小说试题的发展过程。

一、情节:从结构到设计

把握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其结构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梳理情节、分析情节要素、把握某一情节的作用成为测试小说情节最基础的试题。如

(一)理清情节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面包》)

2.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按照情节结构对小说层次作出划分,选准一个角度,简要概括事件,是解答这类试题的主要方法。如第二题答案:(1)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角度:事件发展脉络);(2)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角度: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二)情节设计:情节特点及作用赏析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侯银匠》)

2.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第九车厢》)

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报复》)

情节的作用应该从情节本身、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现和读者感受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从情节本身看,某一情节要么为后续情节发展提供依据和动力;要么改变情节运行方式,实现情节突转和延宕;要么照应前面的情节;要么使情节结构趋于完整。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看,某一情节刻画出人物某一方面性格特点。从主题表现方面分析,某一情节突出主题的一个侧面。从读者感受方面看,某一情节或吸引读者,造成悬念;或出人预料,引人思考;或暗示读者,埋下伏笔。第一题只须从情节本身分析。第二题须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第三题则须先从情节发展方式方面概括出结尾处情节的特点,再从上述四个方面赏析其艺术效果。

(三)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是普通公民,但面对死亡威胁,却能始终坚贞不屈,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说出口令,请结合人物和情节探究其合理性。(《两个朋友》)

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源自情节发展的自身逻辑,源自人物性格的逻辑,也由特定主题和社会环境所决定。因此,探究小说某一情节是否合理,应该从情节发展的逻辑、人物性格逻辑、小说主题和特定的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展开。本题设定从人物和情节两个方面探究。

(四)叙事策略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第九车厢》)

2.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古渡头》)

作为叙事文本,小说的叙事策略是情节考查的重要方面。近年考查的主要题型包括:叙事角、叙事线索、明线与暗线、叙事顺序、叙事技巧等。

关于叙事策略,从逻辑上分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谁在讲,讲什么,如何讲,听讲者(读者)感受如何。如第二题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谁在讲)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讲什么)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如何讲)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读者感受)

二、人物:从主到次、从外部动作到内心世界

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家人生感悟的。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看,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从人物形象刻画的方式看,有的侧重通过外部动作,展示人物性格,有的侧重描绘人物心理,展示人物心态。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直是小说阅读测试的重点。例如:

1.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古渡头》)

2.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侯银匠》)

3.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心态?请简要分析。(《鞋》)

4.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四川卷)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是把握人物形象最基本的题型。分析人物性格的角度包括: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相关情节,特征性细节,社会环境等。

分析小说中特定物象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另一种题型,如上文第2题。微型小说中的特定物象,大多是小说叙事的线索,关涉小说的中心事件,在与之相关的情节展示中,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本题中侯菊要花轿表明她精于打算,改装花轿表现她心灵手巧,出租花轿表现她善于经营、贤惠体贴。湖北卷《六指猴》中的玉蟠螭(物象)对塑造侯六和东家的性格,也有同样的作用。

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多种表现形态,有的侧重表现为一种典型性格,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有的侧重表现为一种人生命运,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的侧重表现为一种心态,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表现心灵真实是现代派小说的艺术追求,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真实。小说测试在把握人物形象方面,引导考生揣摩人物内隐而复杂的心灵世界,是一种积极的测试导向,有利于测查考生社会认知水平的高下。从这个意义讲,第3题是一道很好的试题。

对小说人物形象特别是艺术典型的认识,既要把握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也要揭示其反映出来的关于社会与人生某些本质方面的共性。因为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个性化与类型化的统一。正是这种共性,体现出人物类型的共同命运和社会性本质。第4题引导考生结合文本分析“林雄”形象的社会意义,测试价值正在于此。

三、环境:从场景到象征

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或命运形成的原因。从环境与情节的关系看,环境描写可以为叙事渲染独特的氛围,并暗示情节的发展。从环境与主题关系看,环境常常暗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其意蕴即表现为小说的主题。环境对主题和人物的暗示作用,在很多小说中形成一种隐喻或象征,如《边城》中的“白塔”是茶峒人“灵性的生活”象征,也是茶峒人“内在生活”的精神寄托。“虎耳草”在文中则喻指翠翠纯真的爱情。?在很多现代小说中,环境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备整体的象征功能。

从背景到象征,高考对小说环境的考查经历着这样的变化。

1.小说中三次写到“瓦雷良山的炮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两个朋友》)

2.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第九车厢》)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峡谷》)

第1题中的环境主要是一种人物活动的背景,可以从环境与情节、与人物、与主题三个角度去分析。参考答案拟为:①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情节角度)②烘托人物的震惊心理,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人物角度)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凸显了反战主题。(主题角度)

第2题的环境也是一种背景,也可以从上述三个角度去分析,但“圆月”有象征主题的意味。答案拟为: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第3题探究“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应该从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环境描写与主题表现(象征)、读者感受四个方面展开。答案如下: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环境描写的作用)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读者感受)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环境描写与主题表现)

四、主题:从概况到探究

主题是小说的形象意蕴,亦即作家借助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场景表达的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由于形象的多义性与暗示性,小说主题也就具有多元性与不确定性。事实上,考生阅读小说最大的难点在于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只要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主题,小说局部的内容包括细节才能获得意义。如对2016年全国卷《锄》的把握,由于多数考生看不出小说表现的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本质上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深厚情感,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排斥,看不到这一点,对小说中关于百亩园的历史描绘、关于对六安爷锄地情景的诗意描写,就难于理解其中的深意。

把握小说主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首先,人物形象和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场景,是揭示主题的主要方面,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与祝福的场景。但主题作为一种感受、一种情感亦或一种哲思,蕴藏在感性对象的描写之中,需要读者深入情景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去领悟。其次,小说的情节是显示主题的主要方面。小说从本质上讲,是作家通过讲一个故事或者叙述一个情节,告诉读者一点什么。作家想告诉你的就是小说的主题,所以,读者要透过故事看到故事背后的内容,这就是主题。第三,要关注作家的倾向。作家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多数情况下是隐藏的,但讲到关键处,也会站出来发表议论,这个议论,是我们把握主题的重要线索。另外,作家对小说中人物的或褒或贬情感态度,也是我们把握主题的线索。最后,要学会“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的生平、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去把握作品的主题。

对小说主题的把握,高考试题经历了从概括主题到探究主题的发展过程。

1.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面包》)

2.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第9车厢》)

3.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第1题要求先概括主题,再结合文本找出概括的依据。主题概括应该有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两种策略。即先从文本整体把握主题,再以此统合局部,或者先从局部分析,再归纳概括,回到整体。两种策略在答题时是交互使用的。

本题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如主题可以概括为:(1)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2)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3)战争摧残人性,但关爱、理解与尊重等美好品格不会因为战争的残酷而被摧残。

分析的角度也是多元的:(1)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2)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3)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4)第二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

第2题要求回答故事带给读者思考,本质上是解读叙事给予读者的启示,也就是结合故事(包含情节和细节)分析小说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启示。如: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②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第3题探究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的用意。用意分析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①这样安排在内容上强调什么?②两部分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什么关系?③这样安排在人物刻画、主题表现、读者感受方面有什么效果?即从内容、结构、效果三个方面探究。答案分析如下: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效果:读者感受)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效果:人物形象与读者感受)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效果:主题表现)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效果:人物形象)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效果:主题表现)⑥小说通过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效果:主题表现)

小说文本测试试题尽管千差万别,但只要我们把它归为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中的一小类,了解这一类试题的发展趋势,并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五个角度去分析、去探究,屏蔽不显著的角度,选定显性角度加以作答,一定可以找到准确完备的答案。

[作者通联:湖北水果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小说文本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