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思晴
海子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诗人,《亚洲铜》于1984年写成,当时的海子年仅20岁,看似年轻的海子,所作诗歌却有着深刻的韵味。无论是于浅在感性外观层的一节节文字中,看到一幅幅图画所构成的一个完整图景,还是在认知评价层中看到作者对祖国的思考,以及在哲学意味层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对生命和生存的虔诚祈祷与美好憧憬,无不印证着海子的深刻思考。只有仔细分析,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味。
一、感性外观层
对于一个作品而言,首先我们能做的就是进行感性外观层的分析,因为读者最初只会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感知作品,一开始并不会掺杂着太多情感等其他因素,所以此时他也只能凭借感觉对作品留下大致的印象。而关于感性外观层,胡家祥老师在《文艺的心理阐释》一书中说道:“感性外观层包括风格层,媒介层和物象层。”①
《亚洲铜》一诗的整体风格是“深远柔和”。用这四个字来定义此诗,主要是因为整首诗是通过对亚洲铜的反复咏唱来慢慢述说,其间并没有过多的跌宕之处,比较柔和。并且运用语言这一媒介时又不像很多诗歌那么直白通俗,更多的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将很多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象叠加,使得这首诗的风格呈现一种深远的特色,换个角度看这也主要是因为媒介层中语言运用所带来的效果,在不懂文意时,这种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必定会造成我们阅读的障碍,但由于其中这些词语意象比较温和轻柔,所以不免让我们觉得其意境深远,从而使得整首诗歌的风格深远柔和。
另外在这个感性外观层中,物象层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物象层存在,我们才能够将整首诗不同的节融为一体,才能通过语词、画面把整首诗串联起来,以便有着更为全面的整体感受。《亚洲铜》全诗一共四节,在这十四行的小诗中,有着一个完整的物象层,每一节都有着一个画面。第一节借用亚洲铜指代黄土地文化,从土地埋葬祖父、父亲、以及未来的我,为我们刻画出一幅关于土地的画面,黄色的故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中国是我们的根。第二节,亚洲铜经过鸟与海水的洗礼,青草依然生长,野花也遍地开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第三节则刻画的是一幅我们穿着由屈原遗落的两只白鞋子不断行走的画面。最后一节,伴随着鼓声,月亮闪闪发光。埋葬我们的黄土地,长在地表上的青草野花,在地面上穿着白鞋子行走的我们,天空中月亮的跳动,这几节看似独立的画面却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由地底下—地表—地面—天空,一步一步的使这个画面逐渐扩大,内涵也逐渐深入,颜色也从铜黄色到青色到白色,极其和谐,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深远柔和的图景。
二、认知评价层
在感性层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也了解了这首诗的整体风格,但是要对这个作品进行更为深刻的认知,真正的把握这首诗的基本主题,我们必须发现这陌生化语言背后的意义。
“亚洲铜”在每一节的开头反复出现,是全诗中最大的意象,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意象的意义。亚洲铜,铜的颜色是黄色,即可以理解为亚洲的黄色,而我们都知道海子生活在于中国的北方,所以这里的亚洲铜就指的是中国。全诗四节对亚洲铜的反复咏叹,实则是对中华民族的咏叹,是对中华民族的歌颂。在诗中,作者首先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品格,第一节中说道“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②其中的“这里”就是指亚洲铜,从此处一方面或许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品格,但也能看出整个中华民族是有根的,有归宿的。第二节中的鸟和海水,这两种意象其实是指的西方文明,他们有着征服一切的欲望,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他们这种文明的文化并不推崇,我们依然是青草,是在黄土地中生长的青草,是会守护野花慢慢长大的青草,而不是一跃而起,飞上蓝天的鸟儿,踏实厚重才是我们的品格。第三节中,海子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颂上,慢慢又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咏叹。穿着屈原遗落的白鞋子和河流一起行走,这里不仅是在咏叹中华民族的精神,更多的是希望我们把这种精神付诸于实践,我们要学习屈原,要学习他的高洁的精神,要在时间的大河中,把这种精神不断传承下去,要岁月长流,要和河流一起不断的绵延流淌,生生不息。最后,在第四节中,月亮同样也是在指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只有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在乐舞中不断地舞动。所以从这几节诗歌意象的基本含义来看,这首诗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赞颂,是对整个民族品格的肯定。作者在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彰显出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捍卫者,此诗就是他希望借着对亚洲铜的吟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自己家乡北方黄土地的眷恋之情。
三、哲学意味层
关于上面对亚洲铜、青草、野花、白鞋子等这些意象最基本的了解,看到海子对北方黄土地,中华民族精神的咏叹外,其实在深层次上分析,这些意象还有其他更为深刻的哲学意味。
就亚洲铜而言,它的确是指中华民族,但在海子所处的时代,生活中经历过文革的艰辛,文学上又处于伤痕与反思的文学的兴盛时期,这就必然导致作家不仅仅是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了。当时的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破坏,物质条件贫乏,在这样的境遇下,黄土地就更多的指向了困难与辛酸。然而,这些并不要紧,我们是铜,亚洲的铜,有着坚韧的毅力,所以当海水这样的西方文明不断冲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进行“坚忍而扎实的反思”③,更要在反思的过程中,以坚强的姿态促进祖国青草、野花的生长。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必须勇敢承担起每个华夏子孙都应该承担的民族责任与民族使命。因此,对于“屈原”和“白鞋子”这种意象,除文化象征意义外,恐怕更多的是意义背后的行动指向。对于此刻中国的困境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要以屈原为榜样,无需以身殉国,但要通过行动去履行,使我们的国家不断的好起来,使大环境变的越来越好,要改变民族的困难境况,要让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心态,这在诗歌的第四节给了我们答案。“在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④看似是一种表面狂欢的图景,鼓声阵阵,但是黑暗又蕴含着一种深层的痛苦,而我们依然在黑暗中跳舞,其心脏却又是照亮黑夜的月光,在这里哲理意味较之前不断的奋斗,改善民族的困境更为深刻,这是对理想的一种期盼,是对生命和生存的一种虔诚的祈祷和美好的憧憬,我们向往未来,我们不怕苦痛与灾难,因为我们相信而且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在黑暗中,听到胜利的鼓乐,月亮的舞蹈,这一切都会到来,我们只需要在对民族困难进行反思的时候,带着虔诚的态度与美好的憧憬,用中华民族脚踏实地的品格,不断前进,披荆斩棘,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光明会向我们招手,月亮也会在黑暗中为我们升起。
结语
《亚洲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如铜般的黄土地生长出有着铜一样品质的中国人,海子借这首诗,运用如此之多的陌生化意象,向我们表达的就是,就算国家艰辛、困难,美好的理想依然会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脚下步步实现,而我们通过对其感性外观层、认知评价层、哲学意味层的分析也能够明白作者的深意,在这种正确精神的指导下,后继者会用自己的行动迎来月亮的舞蹈。
参考文献
①胡家祥:《文艺的心理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②西川:《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7年版第877页。
③崔勇:《海子〈亚洲铜〉:作为文化反思的文本》,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④西川:《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7年版第877页。
[作者通联: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