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這即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牢记的一条工作路线,又是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的真正体现,更是搞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的广播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采访任务或者是新闻稿件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工作的神圣感以及稿件播出后群众的认同和肯定。
关键词:深入群众;新闻;生命
毛泽东同志曾经对新闻工作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可见深入群众扎根生活对新闻工作的者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些名记者他们扎根生活的作品,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产物。名记者是从群众生活的沃土里成长起来的。本文就以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为中心内容,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深入群众是搞好新闻工作的基础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社会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也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小草,无魂的躯壳。”从实质上看,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一样,都是反映生活的,不同的只是反映手段和形式不一样。文学艺术是从生活中塑造典型,新闻报道是从生活中发掘典型。因此,新闻报道的源泉当然也只能是社会生活,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是一切新闻报道的生命源泉。
从我们党的新闻史来看,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在战争年代,记者写作时,“办公桌”就是膝盖;解放时期,记者到农村采访,吃住就在农民家里;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于是不少记者,采访只是停留在机关、停留在会议上、停留在酒店宾馆。即使是到了基层,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是找一些现成的材料“编”新闻。这样的记者不仅不能反映实际、反映群众生活,而且严重地脱离群众,高高在上,遗害无穷。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在当前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时,更应该与时俱进,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就显得更为急切、紧迫而非常重要。
二、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把新闻工作落到实处
(一)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工作的一大法宝,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说: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在人们生活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每时每刻都涌现出新鲜事物,都在产生新思想、新理论,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宝库”。记者深入采访,就是要深入到这个“源头”中去、“宝库”中去,去寻根探宝。著名记者阎吾同志认为:“记者和生活的关系,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离开了水,鱼就失去了生命。”他认为记者不能“像青蛙,大多数时间跳在岸上”。为此,作为一名记者,一定不要只盯名人,而要多多注意普通人;不要老去报道会议,而要力求去发现社会新闻;不要只关心轰轰烈烈的场面,而要多留心“被人遗忘的角落”;不要当个“剪贴匠”去东拼西凑,而要到生活中去采访真实的材料,写出真实的稿件。
(二)扎扎实实地做调研
厦门大学校长陈塑道把“好学力行”确定为厦大新闻系的“系训”,可见,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好学更要力行。“力行”就是真正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地做调查研究。作为记者到基层、到农村、到厂矿,是不是深入了呢?不一定。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去一下或者是“走马观花”地转一转,那仍谈不上深入。真正的深入,就是要“蹲”下去,不仅要听听上下左右反映的意见和情况,而且要了解第一手材料,然后将归纳整理的多种说法、不同意见弄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在此基础上,既要了解事物当前状况,又要弄清事物的发展规律,搞清楚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认识事物的真面目、全过程。
(三)要真正同群众心连心
著名战地记者卡帕曾说过:“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不够近”。同理,如果你的新闻稿件不够好,那是因为你不够近,你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没有真正同群众心连心。《哈尔滨日报》女记者吕晓琦,在上个世纪末到个体劳动者协会采访。市个体劳协帮她请来几位个体青年,座谈他们的业余生活。哪知个体青年们的发言,口径都基本一致。這位记者感到疑惑了。她意识到青年们没有说心里话。
于是,这位记者改变了“官样”的采访方式,直接走到个体青年的生活中去,同他们交朋友。她和个体青年平起平坐,和他们一起卖东西,组织货源,一起吃饭聊天……就这样,终于开启了他们的心灵窗口:“我想入团、入党,可不知上哪入啊?“离开校门,就没人组织我们活动,真怀念学校的集体生活啊”!“记者,你能不能把我们介绍到哪个组织活动活动?”这些没有一丝一毫掩饰的言语,才真正反映了个体青年们的心声。最终写出了一篇有反响的新闻报道:《个体青年的的心声》。
三、建立采访基地是搞好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
采访基地也叫工作联系点、采访基点、立脚点。就是记者在基层相对地固定一个或几个地方、单位,经常保持联系,并且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能够推心置腹的朋友。记者了解那里的情况,都能够摸准那里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脉搏,从而看到整个社会的生活缩影。记者建立采访基地,好处很多:
其一解决采访中的“燃眉之急”。有时,记者要想很快掌握某种社会情况,到采访基地去,就能很快听到真心话,辨明是非;其二可以“一叶知秋”。记者通过基地这个窗口,便于分析社会上的动向和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加强报道的预见性;其三可以经常听到基地干部群众的心里话,有一批“新闻顾问”,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中有数,报道上更有主动权;其四能不脱离群众,增强记者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大多数记者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很深的体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在同基地的干部群众的交谈中,不但发出了一篇又一篇有分量的报道,而且在弥补自己知识不足上也“大有益处”。他说:基地的许多朋友,“不但使我眼界大开,思路活跃,一个又一个新闻选题又在新的孕育之中”。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不但要有速度,更要有深度;不但要报到出‘什么,而且还要揭示出‘什么然而,求快易失之于浅,求深易失之于慢,这是记者的老大难。在采访过程中,既要在掌握面上问题的同时,又要熟悉一个点的有关情况,这样就把速度和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记者有了采记基地,脚下就像有用了根,无论是对工作,对自己的思想,都会大有好处。
四、搞好新闻工作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跑领导机关与深入基层的关系
跑领导机关,这是常规的、必要的、也是深入实际的一个方面。跑领导机关,能够及时了解新的精神、新的政策、新的宣传动态,也能抓到一些全局性的情况和新闻,抓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深入基层呢,是深入实际的另一个方面,这方面更重要。因为领导机关情况的来源,决策的依据,都在基层。因此,记者的立足点在基层,新闻的“源头”在基层,基层是新闻记者的“根”。
(二)利用电话等通讯工具与跑新闻的关系
先进的通讯工具,记者不可不用。记者利用手机、微信、微博,可以和四面八方取得联系,可以快速地了解情况,还可以远距离地进行采访,采制电话录音新闻。不过,从总的来看,电话等通讯工具只是采访活动的一小部分,新闻记者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归根结底,还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三)利用现成材料与实践的关系
新闻记者到基层,往往会得到诸如工作简报,情况反映、经验总结、典型事迹等不少的现成材料。是照抄照搬,还是把它当成一种线索,去学习、去重视、去挖掘呢?这是搞新闻工作头疼的一个问题。如果满足于现成材料,东拼西凑,修修补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稿件,这是最没出息的,更是违背职业道德的。作为一名记者切记,别人吃过的馍,自己在吃不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采访中,新闻记者不应该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是应该由表及里,由外及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此这样,新闻记者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才能写出有震撼力的新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路线是我们致胜的决宝。总之,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写出大量真实有效的好作品。才能赢得听众、观众、读者的认可,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者简介:张红梅(1967.10—),女,陕西耀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编辑。现供职于陕西省商南县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