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立德
摘要:利用同步转乘系统接送乘客的措施,以及实施满轨公交不停留运营方式,可以让乘客乘车时能够实现随到随坐、随坐随走的快捷出行目的。利用动力分离型制动原理,可以让公交工具在同样动力前提下减轻负载。
关键词:满轨公交,同步转乘系统,动力分离型制动原理。
一、 现有公交的问题分析
乘客之所以在出行时要花费很多时间等待公交,是因为公交工具由于交通规则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导致公交工具不可能接踵而至的程度。所以现有的公交工具在现有的交通道路及其规则的限制下,乘客只有存在必须长时间等待公交的现状。即便是特快的地铁等形式,虽然一旦坐上车后运行速度是很快,但是也是由于班次太少导致了需要乘车的人多,时间紧迫性形成每次班车的等待时间加长。所以地铁的快,若上加上等待的时间,实际上是没有做到快的效果。
二、不用等待的满轨公交的设计理念
由以上对现有公交运营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必须让公交具有不间断运营,就是相当于现有的公交几乎具有接踵而至的性质,乘客才有不用等待,随到随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让乘客出行时不用花费时间等待公交是本文对城市交通的设计理念。
结合《城市交通规则改革初探》以及公交的坐标化右旋环绕模式的设计。公交工具在不受其它交通情况的影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加大公交的数量,甚至几乎达到接踵而至的性质。只有这样,乘客才能够随到随坐,出行快捷。
根据公交接踵而至的性质和右旋环绕的性质,完全可以把公交设计成满轨公交形式,就是把所谓的接踵而至的形式直接把公交链接为一体,形成满轨道上都是公交车厢的形式,这样,每个站点处都是可以随到随有公交的情况了,乘客就可以达到随到随坐,出行快捷的目的了。
三、同步转乘系统的设计
满轨公交的设计可以让乘客随到随坐,但是公交为了让乘客安全上下车,还是需要在需要的时间让公交停下来,然后重新启动,这段时间也是对不需要下车的乘客的时间浪费。所以,只是让公交满轨,还是不能绝对性的提高运营效率,还是要在停车时,浪费时间。所以,只有让满轨公交不停留的运营,才能绝对性的提高运营效率。
要想让满轨公交不因乘客的上下车必须停车浪费时间,只要在每个站点设计一个同步转乘系统,就可以了。如图1所示。(俯视图)
同步转乘系统,类似于水平放置的无梯度电梯,这个电梯类似于传送的履带,乘客可以站到同步传送履带上转乘公交。就是,这个同步转乘系统有静止,加速,匀速,减速,再静止的控制性能。在静止时乘客可以在a处上到履带上,然后b时间段加速,加速到与公交等速时,匀速,即在c时间段与公交等速同步,在这个同步时间段内是上下车的乘客的交换时间段,乘客上下交换完毕,上车乘客完成上车过程。然后减速,就是在d时间段减速到与地面相对静止,乘客在d处静止的时间段从履带上转移到地面,最后完成下车过程,这静止的时间段也是下一次乘客在a处又可以上履带准备转乘公交的时间。
由于这种运营方式,会导致乘客不会太多,所以静止时间和同步时间不需要很长,按静止时间为3秒钟,加速和减速时间各为3秒钟,同步时间为5秒钟计算,同步转乘系统的周期是14秒。这样,乘客在a处最多可等待14秒(参考值)的时间就可以坐上车。
也就是说,同步转乘系统是经过静止、加速到与公交同步,履带上的乘客与公交相对静止,起到了乘客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安全的上下车的。这样既保证了公交不用停止的高速运营,也不影响乘客的上下车的安全性。此方法只不过是要让乘客要经过间接式乘坐公交,就是要经过同步转乘系统的传送才能安全的在公交和地面之间转移。
四、公交工具的制动系统的配置改造
传统交通工具,都是同时必须携带燃料(能源)及其发动机等构成的庞大的动力系统,也就是说,交通工具在利用能源作为能量输送乘客(或货物)时必须耗费一部分能源携带自身的动力系统,出现越是想多输送乘客,就必须同时也要加大动力系统的重量的矛盾。
如果在设计上,可以让交通工具不携带自身的动力系统这个较大的不可忽略的重量,同样动力前提下可以多输送相当于动力系统的重量的乘客。这样会有效的提高运营效率。如图2所示。(平视图)
也就是说,满轨公交的动力系统,要采取图2所示的制动原理,可称为动力分离型制动原理,这样满轨公交不用携带动力系统的重量来减轻公交运营负载,相对的可以多输送乘客,提高运营效率。
驾驶室可设在适当距离上的车厢内,一旦有情况,可以控制离合器,制动受力板和驱动轮分离,同时刹车,也就是说,驾驶员的任务基本只掌握特殊情况刹车就可以了。
五、动力分离型制动原理的应用
图2所示的动力分离型制动原理,完全可以利用到远距离的轨道交通运输上。比如在跨省远距离的铁路运输的轨道上,在每个适当的距离上设立由图2所示的动力系统,就是在列车的长度范围内可设至少三个动力系统,这样列车在运输过程中就会至少有两个动力系统同时制动列车前行。
六、小结
采取满轨公交运营模式,设立同步转乘系统,利用动力分离制动原理,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城市公交运营效率,让乘客几乎达到随到随坐随坐随走的快捷出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