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芳 李红光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渐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现代公民社会正在兴起,现代公民意识正在形成。然而,我国公民意识教育还相对滞后,有待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积极有效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一、家庭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历来被认为是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首要环节和重要途径。孔子的“庭训”、颜氏家训等,充分说明了从古至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社群主义公民理论家认为家庭尤其是母性,可以培养出公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述到家庭。”[1]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家庭教给公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观念以利于其在社会中的生存,这是公民初步的社会化和最先接触的意识教育。家庭生活中如若能充分发扬家庭民主,对于从小形成公民的民主意识有重要作用;父母良好的言传身教所表现出来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有利于公民形成优秀的道德意识;家庭教育中亲人间的责任意识扩展到社会,有利于公民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学校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在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中,学生无一不在接受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公民教育,这些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公民知识,还培养学生的公民情感和公民态度,为其未来的在公民社会中的生活提供系统的教育。阿尔蒙德等关于五国政治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但教育本身增进了个人的政治参与,而且他还使个人置于能强化他的参与的组织背景之下。因此说,教育产生了一种主要的公民倾向并不过分。”[2]
在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来实现。目前来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索增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第一,公民教育课程化。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开设了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美国在建国以后,在贺拉斯·曼呼吁下,开展了持久的公民教育运动。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在学校里普遍开设专门的公民课程,因此培养出了美国成熟的公民意识。“建立从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公民教育课程,这样才能使学校公民意识教育落到实处。”[3]
第二,教育方法上要由灌输向启发转变。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公民意识教育上仍是非常有效的,用意识中已经存在的旧观念去融化、吸收新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理解和认同的公民意识。此时,教师再通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便容易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公民意识。
第三,评价上要由从考试向评估转变。考试不能准确测评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公民意识的状况,甚至容易将公民意识的培养引入歧途,使公民意识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学生内心的认同和理解,从而影响公民意识的培养效果。运用评估的方式则可以弥补考试在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不足之处。评估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长期跟踪了解,从而对学生公民意识的状况进行整体的估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社会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延续和检验
第一,积极鼓励公民参与社团活动,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是公民进行自我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卢梭和密尔认为,“积极参与公共活动,会开启个人心智,会让他们熟悉那些居于个人直接处境之外的利益,并且会鼓励他们承认自己的确应该有公共关怀。”俞可平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公民社会在推动政府和公民合作,促进公民民主属性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多民间组织不仅要求和鼓励其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内部的事务,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由此可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二,在职业领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在公民社会中,职业领域能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民主决策、民主参与的途径和机会。职业领域的民主参与经历对提高公民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企事业单位对职工的各种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也有利于促进公民意识的整体提升。
第三,运用公共传媒,加强舆论引导。公共传媒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基于传播媒介对公民价值观念及取向的广泛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传媒机构的建设,调控、净化信息环境,整合有利于形成公民意识的知识和信息资源,确保传播媒介舆论导向的一致性,积极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现代公民意识。
第四,以社区为依托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社区是一种微观社会,地域空间比较明确,人员相对稳定,彼此相对熟悉,这有利于社区成员之间形成小范围内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良好公民意识的形成。因此,在社区中创建公民意识教育基地,定期举办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完善公民意识培养的基础设施、设备、图书等的建设,并以此为思想基点扩展至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公民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不断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逐渐培养成熟的现代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44.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80-403.
[3]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学术研究,1997(4).
【作者简介】赵世芳(1986-)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红光(1986-)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