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我国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曾将“为师之道”概括为三个字“君,亲,师”。“君”者,修己也。“亲”者,爱生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这三者当中,我个人认为,“君”为首要。因为,己不立、业不专,则传道授业无从谈起,对学生满怀的诚挚关爱也只是力不从心的守望而已。
——题记
2001年夏,我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初夏时分,自然在经历了春季迫不及待的绽放后,开始在清爽的片片绿意中,孕育一份新的成长。而我,也带着青年人炽热的梦,和一颗对未来憧憬又忐忑的心,签约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教师进修学校,我的职业理想启程的第一站。曾以为,我会在某个月台下车,而后转站。但没想到,这一站,一走就是十四年。因为,这十四年里,我找到了属于它的教育轨道,找到了驰骋自己教育理念的“双动力”。
【毋负我闲,修身立己】
“清闲”,是我来到这个学校后,经常听到和感受到的一个词汇。确实,不同于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惯例化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日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中小学老师的时间和教育部新的教育政策的影响。所以,当大多数学校都处于“忙时无应答”时,我们的系统则处于“闲时无呼叫”状态。这种清闲的状态,因而也被很多亲朋好友歆羡着;然而,对于初出茅庐满腔热血的我来说,却是对年轻赤裸裸的折煞——我不能忘了大学四年来所累积的专业理想和躁动,总是会想起毕业告别时大家相互投来的坚毅的眼神。
叔本华说:闲暇是人生的精华。这句大学时一直深印于心的话,及时地唤醒了我的彷徨和迷茫。既然上苍赋予了我这么多闲暇的时间,我何不认真接受这恩赐。“读书”,是闪现在我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朱永新说,一流的教师应该是一流的读书人,只有一流的读书人,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是啊,虽然在大学读了四年书,但是真正地深入到教学实践中,还是会发现自己的匮乏,会有很多疑问,尤其是当理论和实践背道而驰时,更让我喟叹教育研究之无止境。
比如卢梭的《爱弥尔》。首先是他所提出的依成长年龄来实施教育内容的教育思想,在人类生活水平提升,人的生理和智力发育都相对提速的当下,该如何去重新诠释;其次,如果将这种分阶段的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师的培训当中,该如何去操作;再次,是对这种依生理和心智特征而划分的分阶段教育的质疑:因为每个阶段的人都应该是一种完整成长,只是不同阶段不同方面成长程度不同而已,而这种划分是否会造成一种割裂完整性的隐忧?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虽然这是一本诠释“爱”的哲学心理学书籍,但是其中对爱的诸多凝练阐释,都是值得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引以为鉴和深思的。
再如朱永新的系列教育书籍中的《我的阅读观》,比较详尽地阐释了阅读在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呼吁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能够对孩子多一些阅读关怀。
等等诸多书籍的诸多既冲突矛盾又碰撞交融的教育见解,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想给孩子一个良好教育和成长引导的老师和家长们再次捧起书本去读去感悟的。而除了和教育有关的书籍外,我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读这些书籍,一方面基于一个在社会中生存生活的人的需要。如果我不能努力去做一个完整的人,而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学生去尝试做这些;另一方面这些书籍也开阔着我的思维,使我能够从更多的视角去剖析去思考一些教育问题。
歌德说: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返求于己。正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不可多得的闲暇时光,才有机会返求于自身,有机会让自身拥有暴露无遗,而后才有了不断归零不断武装,在求知的道路上一次次扬帆起航的机会。
【支教前线,格物致知】
《大学》言:致知在格物。书籍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捷径,然而没有亲身的体验,那些书本上获得的道理,也终究只是流在嘴边的道理而已。如同教育的作用之一“提醒”一样,只有当一个人亲身经历之后,我们这些教育人昔日的苦口婆心才能发挥那么一点点“恍然大悟”的作用。
对于教师培训这样一个职业,是我在毕业前从未想过到的。一直在想,怎么去教育孩子,去看着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却不想会是指导一个老师如何去引导孩子。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很突然的考验。教学教学,亦教亦学,如果我对自己的学生不了解,如何去教,又如何从他们身上去学?于是乎,在大家都围绕着自己的“清闲”喧闹时,我申请了支教,去到喧闹的一线教学中寻找我的安静。
因为中小学老师培训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主体,所以几年中,我先后去了县城、郊区和乡村的中小学支教。在这几次的支教时光中,我享受着孩子们在操场奔跑的欢乐,也忧虑着他们幼小肩膀上背包的沉重;我体验着城乡教学环境的落差,也感受着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不同的压力;我倾听着城市教师的急促脚步声中的压力,也注视着乡村教师闲散背影后的无奈。我挖掘着沉睡其中的智慧,也窥探着隐藏其中的蒙昧,它们是我的教育生活的启迪者,也是我教育理念的唤醒人。卢梭说,“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伟大的工具”。我知道不可能有绝对平等的教育,但我知道我们可以有公平的付出,有适合每种教育环境、教育群体、受教对象的对等的努力。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现,没有问题,从而就没有成长、没有进步。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一项意识和行动相融合的人类活动。孔子在《中庸》里曾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很多老师来说,教学是一件如饮食般惯常的事情,然而却很有有人能对自己每天都从事的工作仔细地“品一品”,白白浪费了我们这些珍贵的教学实践。所以,其实现在对我们的很多老师来说,真正需要改进的,不是其所处的教学环境,而是我们所持有的教育心态。
格物致知,教学相长。社会是一本大书,实践是最好的眼镜。
多年来,正是在读书与实践这两轮的驱动下,我的从教之路虽然不乏坎坷但依然动力十足、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