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裕态
摘 要:新课改以来,学科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对校本教研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教研服务机制就成了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从教学交往和教研服务机制的概念及意义入手,对构建以教学交往生态为目标的教研服务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总结机制构建的总体思路,提出长效性和普惠性建设的方法,并对完善这一机制的关键点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为教研服务机制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教学交往;教研机制;教学交往生态
一、教学交往与教研服务机制的意义
1.教研服务机制
教研服务机制是指教研服务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学校层面教研服务机制,就是学校内部围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活跃教学研究有关的制度建立完善、资源合理配置等服务教研要素的作用方式。一个科学的教研服务机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教研活动的效率,以实现教育研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学校层面的教研服务机制除了要基于教研基地,即学校本身的自身情况外,还要重视教研对象和教研主体的确定方法、机制载体的选择以及机制长效性的建设等方面。
2.教学交往
教学交往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等手段进行沟通协调,为了达成某种共识或者某种目的而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教学交往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心理层面,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个教学交往生态的教学环境,具有保持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等作用,有利于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基于我国新教改的背景,当前教育改革亟须解决的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主体化”的问题,而教学交往生态课堂的建设正是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化”的有效途径。
二、以教学交往生态为目标的教研服务机制构建
1.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本文对教研服务机制的构建是立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大政策背景下,以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公平等理论为指导,围绕教学交往、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这一目标对教师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探析,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机制的构建当以真实、准确的现状调查为起点;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问题;构建一个理论上可以解决问题的教研服务机制;通过实践,验证机制的可靠性;再对实践结果进行现状调查,以此形成一个机制运行的闭合回路,不断地完善机制,直到一个高效、可靠的教研服务机制构建完成。
2.完善教研服务机制的关键点
(1)教研主体的现状调查。第一,对教师教研能力的现状进行评测。评测应该包含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所有构成要素,即发现问题的能力、确定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等七个维度进行综合性的测评,测评结果要直接体现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综合水平以及各个维度的薄弱环节。
第二,对影响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应当包括:整体的研究氛围、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师个体的自主研究意识等方面。整体研究氛围可以通过对一些集体性教研活动的观察来调查;教师知识结构可通过一定的理论试卷考核进行了解;而研究意识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调查手段来获知。
第三,通过与调查主体的直接交流与访谈,充分了解访谈对象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理解,并获取一些一线教师的教研经验,以寻找培养与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还要了解教师对教学交往生态的理解,以及对构建课堂教学交往生态的积极性和一些建议。
(2)重视教研服务机制的功能性。教研服务机制的直接目的是提升教研的有效性。而教研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在教研服务机制完善的过程中,要时刻重视其功能性的发挥与保持,有效的教研服务机制应该能够对课堂教学交往生态的建设和教学模式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此外,对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也应该具有直接的作用。
(3)教研载体的选择。在教研服务机制创建中对有效载体的选择是对其优化的另一个关键点。教研载体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首先,载体的针对性是建立在上文提到的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现状有真实、准确的认知是针对性选择载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可行性可以借鉴常规教研(县际教研、县级教研、片区教研、校本教研、学科教研)、教研策略(集中挂校,联动发展,全面辐射机制研究;点上深入,面上拓展,点面结合,有效推进)、学科研训机制、学科骨干团队的引领等方面实践活动中的实践经验来探讨,然后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最后,有效性是属于只能被实践验证的特征,只有经过有效的反馈机制的不断验证,不断调整,最终才能确定一个最有效的载体。
3.长效性和普惠性的建设
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而以教学交往生态为目标的教研服务机制的构建,对农村中小学教研能力的提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保持机制的长期性、有效性,才能实现其价值,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应该不断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实现其长效性。
吉林省教育学院杨玉宝教授在《教研服务应彰显普惠价值》一文中,强调了教研服务的普惠性,他认为教研资源要为多数学校服务,教研室公共资源不应该只像传统的那样为少数人服务。教学改革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学校的改革,而是国家整体的教学改革,水平相对低下的农村中小学更应该得到资源的偏重。教研服务机制,包括对教研资源的整合和分配,普惠性是其一般要求,不能一味地“傍名校、傍名师”,甚至美其名曰“树立典型,引领发展”。教研资源的分配要具有现实意义的针对性,要具有整体意义的普惠性,使每个学校或教师都能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指导。
三、结语
实现教学改革的方式和渠道有很多种,但无论是什么方式,其长效性、针对性以及普惠性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本文以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教研服务机制构建为例,对机制构建和完善的要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研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我国教学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叶宝华.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8,(5):110—114.
[2]龚兴英.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韩江萍.校本教研制度:现状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7,(7):89—93.
[4]杨玉宝.教研服务应彰显普惠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5-05-27(9).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管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