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涛
摘 要: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和提升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看到文本背后所隐藏的言语形式、言语特点,寻找语言结构的奥妙,迁移模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略语言独特的魅力,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深入文本,才能体会作者、编者的用心,才能悟出文本蕴藏的内涵,解开学习语文的奥秘,做到依据文本又超越文本,很好地落实语用教学。
关键词:关注文本;凸显言语;语用
一、关注文本语言,迁移模仿
优美的文本语言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摹本,教师要根据文本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迁移、模仿训练,提升他们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荷花》这篇文章,作者观察细致,写出了不同姿态的荷花,她们千娇百媚,千姿百态,随风摇曳,翩翩起舞,让作者看后也仿佛化身为一朵美丽的荷花。这样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美文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细细品味的。
在学生感悟语言的精妙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模仿迁移的小练笔:你喜欢哪种花?仿照课文描写方法写下来。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仿写能力很强,有的写桃花,有的写梨花,有的写樱花……描写异彩纷呈。窦桂梅老师说过:“语文课是加法的艺术。”通过迁移练习,大胆想象,让学生触摸了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生长点,真正领略语言的魅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升华,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关注文体特点,触类旁通
文体特点在小学阶段的体现并不明显,教师不必对学生进行文体术语的解释,但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文体意识,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文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做到触类旁通。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是一篇小说,这是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唯一一篇小小说,是对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方法指导的好例文。该小说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情节却跌宕起伏,文中老汉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形象、生动。文章以洪水为主线,情节不断升级,冲突逐步加剧,故事引人入胜。特别是结尾部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戛然而止,揭开谜底,却又耐人寻味,仿佛每一个场景都定格在读者的脑中,而这恰恰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全文只有605个字,但却有27个段落,很多内容能不能安排在同一自然段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小说在表达形式和结构安排上是与别的文体不同,从而初步认识到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再如,三年级上册《花钟》一课,虽然是科普说明文,但是文章语言却十分优美。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各种花开放的原因有所感知并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又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让说明文也充满语文味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有趣”二字来学习课文是怎么写每一种花开放的。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绽开了笑脸;昙花——含笑一现…… 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各种花的开放,写得生动形象,这样写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细细体味,感悟语言的魅力。最后可以设计以下小练笔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平时生活中还看到哪些花的开放,仿照课文写法,写出它的开放。这样,通过练习,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提升了言语能力。
三、关注文本结构,举一反三
不同的文本,其文章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如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先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下子就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通过对比写出漓江水秀丽多姿和桂林山突兀奇险的特点,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用诗句作总结,赞美这宛如人间仙境的山水美景。课文首尾呼应,读起来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之中。这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好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篇章结构训练的好范文。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抓住这个语言训练的契机,结合当地风景名胜,依照文章写法,让学生进行练笔。
又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作者以空行为标志,通过几件生活小事,写出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若干侧面,突出他伟大的品质。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作者不从大处着眼,歌颂鲁迅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而是从小处落笔,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来写,因小见大,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更加感动人。这种写法生动、具体、亲切,人物的形象立体了,丰满了,让人难以忘却,给人的印象也更深刻了。这是一篇写人文章的佳作,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结构特点。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去观察一位自己熟悉的人,通过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以及具体事例,写出其性格特点,突出其品格特点。
总之,只有深入文本,才能体会作者、编者的用心,才能悟出文本蕴藏的内涵,解开学习语文的奥秘,做到依据文本又超越文本,落实语用教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