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要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强调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那么在家园活动中如何让家长充分理解每次活动的意义,让家长在活动中提升科学育儿能力,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便成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利用网络平台 做到活动前“明意图”
随着网络科技的更新与发展,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都利用网络平台间建立联系,实现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幼儿园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网络平台,在每次家园互动前及时向家长讲明幼儿园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需要家长配合的方式、孩子在活动后的收获展示等,让家长事先对幼儿园的活动“心中有数”。家长们只有明确了家园互动的意图后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才能改变以往参与活动时“被告知”的局面。
例如:幼儿园开展“六一”亲子活动时做好活动前的沟通,爸爸们不再羞涩了,纷纷和孩子跳起舞蹈《我爱我的家》,大方的亲吻拥抱孩子,勇敢的向孩子表达爱意;教师先向家长介绍废旧物品在幼儿园教育的作用,然后再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和布置班级环境时,家长们便能热心参与、踊跃提供废旧物品。活动过后,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家长们深刻体会了幼儿园及教师的良苦用心。
充分的沟通是保证家园互动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网络指导的形式让家长方便及时的了解幼儿园开展家园互動的意义,活动前的“明意图”让家长有了“知情权”,不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做好参与活动的前期准备,家长们就能用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配合教师开展活动,从而有效形成家园合力。
二、鼓励参与互动 做到活动中“重体验”
幼儿园的家园互动一般都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班级家长会等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和教育幼儿的知识、经验,这些内容都很必要,家长们也乐于参加,每次活动后家长对幼儿园工作也有较高评价,但这些家园互动时家长经常是“听的比做的多”,家长获得的教育经验往往是“听来的”而不是亲身参与时获得的,因此当家长真正碰到家庭中出现具体状况时,他们的教育经验便不知如何运用,常常显得束手无策。为改变家长“被参与”的现状,幼儿园可通过开展家长助教、家教沙龙、家长自愿者等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环节,亲身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让家长在参与教学的多重体验中获得科学育儿的方法。
例如:端午节邀请奶奶、妈妈当家长助教,和孩子一起完成洗棕叶、包粽子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提示家长观察教师所运用的指导方法;家长沙龙讨论阅读区中投放的推荐书目,讨论的过程让家长知道幼儿图书该如何选择;邀请医生、护士、理发师、交警、消防员等参与幼儿园教学,向孩子讲解职业的特点和规范操作过程家长体会孩子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逐渐学会如何深入浅出的给孩子讲清道理。
幼儿园体验式的家园活动让家长体验具体、实在、令人信服,家长感触多多、印象深刻。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孩子们出乎意料的举措常常让家长感到惊讶和欣喜,家长们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迁移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和教师一起讨论设计教学活动,一起制作教具,也让家长们深深体会到做幼儿园老师的辛劳和不易。
“重体验”的参与式活动让家长将先进理念和亲身的体验相结合,潜移默化的学习了幼儿园教师教育指导孩子的方法,家长的收获远比教师说教的好。
三、反思活动进程 做到活动后“解困惑”
家园互动活动结束后,幼儿园应组织家长开展交流反馈会,围绕某一具体案例,进行活动的反思。教师应鼓励家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对家长提出的观点或是困惑进行专业的解答,以便家长有更多新的认识和体会,从而掌握更多的育儿科学指导策略,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理论。
例如:“家长开放日”结束后组织家长围绕“什么是幼儿园的学习” 展开交流: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里整天唱歌、听故事、玩游戏,学不到实质的东西;有的家长则认为幼儿园的学习就应该以游戏为主,充分发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家长的困惑,教师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一边播放幼儿游戏的照片,一边让家长回忆幼儿游戏的情景和孩子在游戏时的状态,引导家长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所思所做。通过观察孩子的游戏,家长感受颇深。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充满智慧的运用玩具、克服困难后的欢呼雀跃、同伴间的合作互助、满足开心的笑脸让家长渐渐明白了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和方法。在这关键时刻,老师适时推出一些教育家和权威人士的教育观点与理论,家长欣然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活动后的反思和交流不仅让家长获得了感性认识,学习了教育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适时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推出让家长们的整体素质与理论水平日益提高,家园活动效果显著。
家园互动是幼儿园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是家园互动的最终目的。活动前“明意图”、活动中“重体验”、活动后“解困惑”的策略让幼儿园的家园互动更具实效性,让家园互动成为综合性强的幼儿园家教指导活动,真正完成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