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学校坚持“高位建构,低位实施”的原则,以“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为主线,制定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研究方案》。结合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以及学校的《主体体验型德育实施方案》,初步确立了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主体,以“课程建设、课堂渗透、活动践行、环境熏陶”为主要形式的推进策略。在操作中,则“低位实施”,切实从“两个主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将24字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加以具体化、形象化,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1.润物无声,价值理念“浸人心”
发挥环境作用——入眼入耳。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学校把创设环境氛围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熏陶渐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
抽象概念形象化——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我们对其进行了形象化设计。依据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和古老通州的象征——大运河,设计出“运河龙”形象,并进行了意象化解释,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强化“运河龙”的形象,学校专门召开了主题大队会,以小主人智囊团会议引入,以理解和执行习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四项要求为主线,通过“运河龙”释义、童谣唱响、张家湾好少年发出践行十承诺等活动,触动学生内心,使之产生心灵感应。
2.目标细化,过程方法“接地气”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较广泛且相对抽象的特点,我们在推进此项工作时,坚持“小起点”“近距离”,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近人、接地气。
“小起点”,即从小处着手。一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目标分解、细化,将抽象的要求具体化、活动化。例如,针对“文明”这一内容,我们特别提出如“真诚问候”“倾听是一种美德”“不影响他人”“爱护女生”等微目标。“微目标”贴近师生生活,易于操作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二是积极推进“微课程”活动的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针对自身年级学生特点、突出问题,制定“微课程”活动方案,从“微”班会、“微”队会起步,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开展真实的德育活动。三是注重课堂渗透。一方面是发挥三级课程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充分利用好校本课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是发挥各个学科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利资源,适时渗透。
“近距离”,即“从身边做起”。首先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容在学校的“基层化”“具体化”。其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创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环境。例如,我们在落实“心有榜样”时,注重“学习身边榜样”“树立身边榜样”两手抓,邀请“通州十大杰出青年”和“北京市自强模范”张家湾镇瓜厂村的李延芳阿姨给学生们讲自己身残志坚、笔耕不辍的奋斗经历。另外,从点滴着手,发掘身边榜样。如我们每月推选“教师之星”“学校小明星”,将他们的闪光点展示在橱窗,引领全体师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3.注重体验,亲历实践“见于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体验”是关键。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习惯。
学校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以“我的校园我管理”为主题的“小主人志愿者”“小主人责任岗”活动。再如,学校坚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小主人文化节”以及“仪式文化教育”等固化的活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中获得体验,形成能力与习惯。
转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形成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对于学校来说,有效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位建构”是前提,“低位实施”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伟大工程得以全面落实,收到实效。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