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中的“精气神”文化

2016-05-14 08:53张斌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五中精气神校园

张斌平

“精气神”文化与北京五中的教育

品牌阐释

让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成人成才是北京五中办学的根基,在自己的校园里培养教育家型的教师是五中办学的优势,在有限的校园为师生创设无限的发展空间是五中一直的办学追求。八十多年来,五中成就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支撑这一切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弘扬“精气神”既是对学校文化精神的凝练,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唤醒。弘扬“精气神”文化本质是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保持一种昂扬的生命状态。这种人生态度是面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走进北京五中的校园,一块泰山石矗立于中心庭院的东南角,上书“精气神”。这三个字用了三种字体,“精”字为楷书,“气”字为草书,“神”字为行书。这三个字也不是常见的横向自左而右并列,而是竖行自下而上,自右而左排列。这样的书写格式体现了五中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精气神”来自北京五中几代人的办学实践

2016年清明节,一批老校友回到校园向北京五中首任校长蔡诗可的铜像鞠躬致意。1928年国民革命的思想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年的5月,蔡诗可先生创校,开启了本校的历史。蔡校长办学是为了把平民家的孩子培养成人成才,这是当时的“教育救国”思想。国民教育思想自此在五中扎了根,学校以平民教育为宗旨,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国民。

站在蔡校长铜像前鞠躬的校友中有五中的老校长吴昌顺先生,他1956年中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退休,之后又担任顾问至今,为五中工作了整整60年。他是语文特级教师,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名师,被称为全国最有“精气神”的校长,所有见过他的人都佩服他在讲台上的激情澎湃。

文革前,吴振麟、李埴、杨玉民、吴昌顺等青年教师等成为当时北京中学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才俊。至今学校还流传着时任校长吕清寰先生的名言:在五中这片热土上,是没有懦夫和懒汉的位置的!“不羡衣冠羡才华”的观念在校园里蔚然成风。一位老三届校友,初中只读了一年就中断学业,但始终对学校充满感恩之情。他回忆说:学校风气是“不注重学生的出身,不以权贵为炫耀,不以财富为标榜,以无知为耻,以无德为羞,崇尚修养,崇尚才”。校园里这种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胜过千百条清规戒律。平民化的平等理念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使整个校园的气氛催人奋发学习,促人自食其力,涵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

面对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代需求,吴昌顺校长适时地提出“教育科研导向,提高办学水平”的整体思路,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请北师大林崇德等专家进校园,形成了全校教工“人人有课题,人人写论文”的局面,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沃土,成就了以李埴、徐安德、梁捷、吴是辰、蒋佩锦、薛川坪、姜菲等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他们都是具有五中文化精神的教师典范。

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学校的成长必须依靠师生的努力。五中从教师到学生都有一股心气,不等不靠、自强奋斗、勇攀高峰,这就是对五中“精气神”的最好注解。

“精气神”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精气神”的概念发端于中国的古代哲学和医学,中医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我们在教育里谈的“精气神”则更多地关注文化意义,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体生命状态完整而简洁的描述。

精,生命之物质结晶,代表了人作为物质形体最佳的状态。《黄帝内经》认为“精者,身之本。”精力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精力充沛的人就像是瓦砾中的玉石,正等待着切磋打磨。欲求精力充沛必先强健体魄。

气,生命之表现形式。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引起世界的万事万物也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具体表现。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黄帝内经》说:“气者,人之根本。”“气”代表了生命体征的活力,让人和其他动物有了本质区别。古人认为气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正气也有邪气。正因为如此,人才要养正气,祛邪气。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让中国人对气的理解广泛而深入。养气就要调控情绪,磨练意志,教育的过程就是养气的过程。精力充沛才可能正气旺盛。正气旺盛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坚忍不拔。

神,生命之意念升华。《大戴礼记》认为“阳之精气曰神”。《黄帝内经》认为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淮南子》认为“神者,生之制也”。《左传》认为“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孟子》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可见,“神”是对人一种至高境界的描述。它是精的沉淀、气的升华,是人从内而外的整体精神状态。炼精养气的最终目的是“存神”,它代表智慧通达、贤明通神,是人摆脱自然状态、获得智识之后的自我完善。

校园泰山石刻的“精”字采用的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象征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应该方正端庄,如同颜真卿一样让人千古敬仰;“气”采用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草书,象征一个正气旺盛的人应该不拘一格,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神”采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书,象征一个贤明通神的人应该具有高超智慧,洞察时势,做人做事如行云流水一般挥洒自如。字如其人,他们的书法体现了他们的人格气质。他们是中国优秀文化孕育的杰出人物,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

“精气神”来自我们对基础教育责任的理解

基础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以智育智的科学、以爱育爱的艺术。基础教育必须承担养成学生未来生活的必备品质的任务。我们认为,培育学生的“精气神”正是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精气神”三位一体。王阳明认为“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传习录》)。可以说,“精”代表物质基础,“气”反映情绪意志,“神”指向气质智慧。可见“精气神”在内涵上是有层次的,在逻辑上是有先后的。因此,泰山石刻三个字按中国传统自右而左排列,三个字顺着石的形体走势逐次抬升,象征对学生的培养以“精”为基础,以“气”为中心,以“神”为最高追求,三者融为一体。泰山石整体纹路如一部书卷,象征读书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培育学生的“精气神”的过程。

精聚形体,气聚情绪,神聚思维。“精气神”合一是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最容易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具有这种生命状态的人是富有魅力的,拥有这样生命特质的人内心永远有一团不灭的火焰,他们不断追求自我的完善,渴望着在生活和工作中挥洒自己的热情,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精气神”本质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这样人生态度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在遭受挫折时,总能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并用自己的状态感染周围的家人和朋友。当失意和绝望的情绪开始滋长时,善于自我调节,能很快恢复到常态。

“精气神”意味着一种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具有这样价值观的人待人处事讲原则、辩是非、论善恶、知荣辱。这样的人总希望生活过得有滋味,日子过得有价值。

可见,“精气神”是每个人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是人人必备的理想生命状态,是人生的核心素养,是可教可育的人格魅力。它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非常符合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要求。以“精气神”为教育追求,会更具有中国价值的特色,也更容易接近教育本质。

几代五中人积极进取的“精气神”在岁月的风雨中沉淀下来,成为五中骨子里的精神气质。面对教育现代化、课程改革的形势,学校开始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因而自然而然地把弘扬“精气神”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五中精气神校园
焕发出劳动奋进的精气神
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major
Essay on My English Learning Standpoint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引领作风新常态 提振干部精气神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召开,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主旋律
凝聚老区人民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