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在干部培训中的内化机制

2016-05-14 22:08苏文卿
亚太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内化

苏文卿

摘要:领导干部在党校培训中主要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党性教育难在认同、有效、深入与持久。通过建立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化机制,在抓牢“两个规律”的同时,激发领导干部的学习需求,加深其情感体验,引导其自觉实践,才能真正实现领导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达到党性教育的培训宗旨。

关键词:党性教育;干部培训;内化;两个规律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89-01

引 言

党性是党的世界观、政治信仰、阶级觉悟的集中体现,党性修养不仅是共产党员的力量源泉和立身之本,更关系到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与传承。因此,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要始终将党性修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终生课题贯穿下去。

当前党性教育面临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理论研究深度不够,领导干部理论功底不扎实;教学实效难以转化,与现实工作相脱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自觉实践少,党性修养固化难等。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够从自身领会党性,而是迫于外界压力去遵守党性规范,就很难表现出合乎规范的党性行为。[1]因此,建立党性教育的内化机制是关键,这是使领导干部自觉将党性纳入自身价值体系,指导其道路走向的内在力量。

一、重视理论研究,激发党性教育的学习需求

党校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不仅要考虑领导干部自身学习需求,还要教育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如何激发领导干部的学习需求,使其对党性教育产生强烈的理性认同,是党性教育内化于心的基础。

领导干部的学习需求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客观需求指为全面从严治党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而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客观需要。这对领导干部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主观需求则是干部自身对学习和强化理论素养的需要,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动力,可从三个方面来激活:一是提升对理论学习的重视,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的要求,加大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课时量,并设专题讲授;二是加强经典原著研读,精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经典书目,制定研读计划,开设导读讲座;三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强化对党的信仰的理性认同。

二、抓牢“两个规律”,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效能转化

党性教育的培训对象从事的岗位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认知也不相同。面对这些特殊性,要抓牢“两个规律”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党性教育内化于心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要抓牢“党的干部成长规律”。这其中有三个带规律性的事实:一是干部自身与党的事业发展联系越紧密,个人成长越快;二是干部自身发展与组织要求和人民利益需求越一致,个人发展越健康;三是干部工作与岗位职责需求越吻合,个人进步越显著。[2]因此,党性教育要与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和岗位职责相关联,才能促进干部成长,并为提高培训效能的转化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要抓牢“党校教育规律”。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落实培训效果的重要使命,说到底就是让党校教育去适应党的干部成长规律,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要有围绕现实热点进行的专家解读,也要有关于工作难点问题的交流讨论,还要有针对提升干部执政能力的专项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党性教育向实践工作的进一步转化。

三、丰富教学手段,加深党性教育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建构在情境性、动机性、情感性等基础上的,能够唤起积极情感,激活主体意识,与教学活动产生共鸣的一种教学模式。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只有让其产生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主观意识上的认同,进而增强培训转化效果。因此,丰富教学手段,以生动、深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是党性教育内化于心的必要补充。

目前用于党性教育的主体模式主要是专题授课与讲座,在此基础上,可拓宽教学手段,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论坛式教学法以及访谈式教学法等,将党性教育生动化。以现场教学为例,可利用红色资源作为党性教育基地,通过解说故事和现场目睹来还原历史,寓情于景,寓理于史,让领导干部置身其中,用已有的经验和阅历去感受创设情境下的教育内涵,往往能触及领导干部个体的党性体验,这对于党性教育的巩固与内化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引导自觉实践,实现党性教育的实践认同

自觉实践,是让党性教育真正与执政为民、群众路线相结合,促进价值构建和行为习惯的固化,这是构建党性教育内化机制的题中之义。引导自觉实践主要通过两个条件来实现:一是替代性学习;二是创设实践环境。

“替代性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观察,经过大脑加工、辨析、内化,将观察结果反应在自身观念与行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当观察到的结果促进某种行为发生时,称为替代性强化;抑制某种行为发生时,称为替代性惩罚。党性教育中的替代性强化,可通过专题汇报的形式向学员介绍当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也可由学员自行组织,将领导干部身边的“凡人善举”分享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员求真、趋善、臻美;“替代性惩罚”则是一种间接的负强化手段,即让学员受到警示教育。如组织学员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举例分析典型案件,带领学员参观当地监狱,了解其劳动改造情况等,促使学员从反面教材中受到震撼、汲取教训,进而在自身实践中有意识的规避某种行为的发生。

正负替代性强化能够使学员的主体意识和行为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创设党性锻炼的实践环境,这是将党性修养固化为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如组织学员深入到基层,收集民意,体恤民情,化解难题,让党性意识在服务群众中去锻炼,在实践认同中去固化。

结束语

党性教育内化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的工程。在抓牢“两个规律”的前提下,只有激发起领导干部的学习需求,结合其岗位需要,加深其情感体验,才能一步步将理论转化为信仰,固化为行为习惯,达到党性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何丽君.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内化途径[J].理论探索,2011(1).

[2]中央党校"党的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研究"课题组.党的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互动式教学在党政干部培训中的应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领导干部培训中的有效应用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