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中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暴雨袭击,部分城市市区内出现“看海”模式。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过:“要评判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只需等待一场暴雨侵袭,然后再到街头上观察。如果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就证明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肯定不低。”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看海”的城市,其管理水平显然是不合格的。
“年年治涝年年涝”背后,凸显出一些城市职能部门的权责不对等,城市管理缺乏实质性的考核和问责。对此,城市管理者应给出治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城市排水防涝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用“治涝先治吏”倒逼有关部门尽职履责。
“上课答错题罚10元,在教室里存留生活、学习垃圾罚款5元,缺席学校院系班级的活动会议罚款10元……”这几天,某校这样的规定,让好多该校学生直呼“像抢钱”。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一方净土,自古以来都倡导远离金钱、物质和欲望。对学生们违规的处罚,也要结合学业、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试想,交钱了事的处罚方式怎能够让违规的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实质?而有些家庭条件好、零花钱较多的学生,会认为罚款数目不大、违规的代价和成本不高,无视罚款,增加违规的次数,造成恶性循环,让教学秩序混乱。更重要的是,推行违规现金处罚和预交保证金的做法,会加大学生们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教育的本质重在“教”,然后才能“育”人才。加强管理是手段,也无可厚非,但是以罚代教的方法显然是欠缺“教”的因素,是浮躁教育的表现。
贫困生资格认定是大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而江苏某大学把手机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资格再认定的第一步,对那些话费较高的学生将会进行再调查。而这一做法,也引发了多方热议。
此次该大学用话费来认定贫困生资格就不甚妥当:一则,与人交流、联络感情是每一个人正常的诉求,贫困生也不例外,哪怕物质并不丰裕,他们也有通过电话、短信甚至社交工具与他人保持联络的自由与权利;二则,假若贫困生想摆脱当前的困境,正在创业,但一切还没有起色,所以话费多,如果学校动辄就以此取消他们贫困生的资格,似乎也没有必要。
对于学校而言,他们完全可以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认定贫困生的资格。比如,成立一个贫困生评定小组,听取学生的情况陈述后,进行一定的查访,以确认学生是不是说谎。如此,既能确保助学金发放的公平与公正,又不用涉及学生的隐私权利与个人尊严,何乐而不为呢?一些学校动辄采用单一化的衡量标准,不过是一种赤裸裸的懒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