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娟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心理;生活;指导
一、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与学生的素质培养密不可分。但是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像“谈虎色变”一般。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幅对联形容作文时的情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一)忽视积累,无事可写
许多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因为作文“无米下炊”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造成写作素材匮乏的现象。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二)教师过多地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
作文教学时,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无奈之下,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是把以前写过的材料搬来炒炒冷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
(三)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不合理,呆板、守旧、不灵活
1.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从而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师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但是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没有那么多的生活题材可以挖掘。无奈,他们只好构建“空中楼阁”,借助、参考优秀作文书也就情有可原了。这种千篇一律的要求,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教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实际上,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二、小学生作文心理探析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
学生写作的一般心理过程与阅读的一般心理过程是不同的。学生在阅读课上,在理解的基础上着重从运用的角度不断从作者创作的思路“原型”得到启发,如此反复多次才可进入写作。
初入学儿童还不会写作,还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言语活动。入学后,通过识字,口语训练和阅读,逐渐学会使自己的言语能为别人所了解。从说到写,由易到难。逐步从看图说话到看图写话,再到命题作文,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一篇文章,这样,循序渐进地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由模仿向创作过渡。
三、如何指导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互动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体验到自由、信任、关爱和宽容,就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学生就敢想、敢问、敢说。让他们感到表达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表达。
(二)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是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中心内容、段落层次、语言表达——一切都无法从头谈起。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
总之感受是生活的信号敲打在作者心灵上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动。其核心是个“情”字。很显然,感受的侧重点不在客观事物,而在自我的感情世界,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事事皆无,惟我独有的感触。
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就不怕无事可写,无话可言了。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下心中所想,所说的。
【参考文献】
[1]李维编著.《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第一版,2001.07
[3]李都金.《丰富作文内容完善评价体系》,200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