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应性提升的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14 06:11金玉兰
教育界·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适应性培养模式

金玉兰

【摘 要】随着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生的语言适应性、专业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在重点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跨文化的师资队伍、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个性化的助学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提高留学生的培养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 适应性 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因此,近年来高校加大了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的招生与培养力度,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教育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的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同于英美国家对留学生的入学要求,我国对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基础知识要求不高,申请入学的留学生只要通过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无须通过基础知识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来华进行本科学习的留学生成绩普遍不及中国学生,专业课程的通过率令人担忧,这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的求学信心和意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以来华接受本科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探索本科学历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为高校提供改革思路和经验。

二、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

在过去,来华留学生主要是属于非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和短期国际交换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来华本科留学生开始攻读本科各专业学士学位,而留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落后于本国学生的现象日益突出,制约了国际本科学历教育的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汉语水平不高

目前招收的来华本科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比较低。尽管部分学生的HSK成绩能达到6级以上,但是与同班上课的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差较远,难以跟上中国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汉语的掌握水平普遍还不能与本科专业课程的汉语要求相匹配。汉语已经成为来华留学生最大的学习障碍,严重削弱了留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数理化基础薄弱

由于留学生来源国教育体制的差别,留学生基础的数理化知识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留学生甚至没有学过开方运算。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英语基础也非常薄弱,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深入学习。留学生专业学习的起点差别大,加大了专业教师的授课难度。例如,对于像微积分这样的公共课程,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考试很难及格,而教师感觉教学压力大,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成绩,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文化差异的障碍

留学生的生源国多,与中国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留学生到中国求学,要经历跨文化的交际过程。除了行为方式、观念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碰撞外,“学习的文化”也成为影响留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影响学习效果。留学生所面临的跨文化障碍影响着来华留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总之,留学生汉语水平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和跨文化障碍,是制约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三大问题,成为高校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的瓶颈。

三、提升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围绕增强来华本科留学生的语言适应性、专业适应性、文化适应性,本论文将探索能适应多元文化、国际化、规范化的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模式。

(一)设计适合留学生的培养方案

按照规定,留学生是不被要求学习政治、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也不需要参加军训。因此,在大一时,学校可以将富余的课时用来高密度地开设高级汉语、专业汉语、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等针对性的汉语提升课程。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修这些课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不致因语言障碍而影响后面的专业学习,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鉴于留学生数理化基础差的问题,设计全校性留学生基础类数学、物理、化学公选课程,留学生可以按需选课。专业课程采用滚动式教学,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教学安排和个人学习进度,选择修习时间,滚动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性学习的便利条件。针对一些语言无障碍,但是专业学习仍有困难的留学生,可以开设一些专业辅导课程,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基础,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研制和形成适合留学生的“前重语言+后重专业”的基础性选修课程,这样滚动式专业教学的培养方案,对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二)培养跨文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国际化教学的推进和教师海外培训技术的实施,高校中能进行双语、全英语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但是,面对课堂中大量非汉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同时又要以汉语为教授语言的专业教学情况,教师普遍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需要对专业教师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培训,培养一支跨文化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国际化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成为不同文化传播、交流、相互了解的媒介,成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尊重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三)建构网络化的教学平台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构建集课程视频、教学资料、课程讨论区、课后作业等内容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易得、可重现的教学内容和场景,降低了留学生的学习难度,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讨论区和留言板实现了师生、生生的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交流,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获得方法、培养协作精神、增进交流的平台。

网络化教学平台通过教学过程再现,教学内容展示、教学材料拓展、交流与沟通、自我测试、作业和考试等各种网络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空间,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弥补性学习机会,增强了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四)构建个性化的助学平台

在来华留学生接受“趋同化教学”的基础上,为了缓解留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常规培养进程之外可以为留学生提供进一步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个性化的助学平台,包括提供学业伙伴、导师、国际服务中心等。

将中外学生结成学业伙伴,在课堂笔记、阅读答疑、案例讨论等方面为留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其克服学习困难。完善全程导师制,为来华留学生安排具有跨文化教育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使学生及时得到学习指导和咨询。建立公益性质的国际服务中心,提供汉语的语言服务,使留学生可以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帮助;为留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此外,组织中外学生开展大量的文体活动,营造多元文化氛围,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

四、结语

在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处理好来华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除了要增强来华本科学历留学生的语言适应性、专业适应性、文化适应性,高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华文化的问题,培养出更多传播中华文化的留学生。

【参考文献】

[1]甘超,周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与教育管理工作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5):66-67.

[2]左建宏,佘雅,李赛星.基于多元文化融合的来华留学生培养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7):127-129.

[3]栾凤池,马万华.来华留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5):20-27.

[4]戴寶印,查芳灵.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体系构建初探[J].社科纵横,2013,28(03):134-138.

猜你喜欢
适应性培养模式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既定PSS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适应性分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