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春播黄秋葵嫩荚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2016-05-14 19:41徐士振李振怀卢合全孟庆华董合忠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黄秋葵产量种子

徐士振 李振怀 卢合全 孟庆华 董合忠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春播黄秋葵嫩荚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新东京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高密度等行距、中密度大小行两种种植模式,分期采收黄秋葵嫩荚和种子并计产。结果表明:结荚期内,伴随生育进程,两种种植模式下的嫩荚产量变化趋势一致,产量主要集中在前期;尽管中密度大小行种植管理比较方便,但高密度等行距处理的嫩荚和种子较中密度大小行种植模式分别增产16.8%和13.3%。实行合理密植是黄秋葵高产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黄秋葵;嫩荚;种子;产量

中图分类号:S649.04+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7-0069-03

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锦葵科(Malvaceae)秋葵属。主要采食其嫩果,口感润滑,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颇高;种子可用来榨油,其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油酸达70%以上,是优质食用油[1];干种子烤熟磨成粉可作为咖啡的代用品,被称为不含咖啡因的咖啡[2]。因此,近年来黄秋葵备受企业、农户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研究报道逐年增多,特别是围绕栽培技术优化和创新开展了较多栽培因子影响黄秋葵产量的研究。周金梅等[3]、赖李明等[4]相继开展了整枝高度、整枝方式、品种与栽培密度对秋葵产量影响的研究;施庆华等[5]研究了中秆和矮秆黄秋葵的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确定了不同类型秋葵的适宜栽培密度;顾淑娟等[6]、黎军平等[7]、刘迪发等[8]围绕施肥对黄秋葵产量影响,做了大量研究;另外还有育苗基质、播期等种植方法对黄秋葵产量影响的研究报道[9,10]。

但这些研究报道大多来自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特别是山东省开展秋葵种植技术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近年来黄秋葵在山东发展很快、前景看好,为优化山东省秋葵种植技术,我们于2015年春以新东京5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直播黄秋葵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山东地区推广种植黄秋葵提供技术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临清试验站大田进行。土质砂壤,地力中上等,通风向阳、光照充足,前茬棉花,周围为棉花试验田。

供试黄秋葵品种为新东京5号,引自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地广泛种植,近年我国北方地区生产上应用。该品种株型较直立,株高可达1.5 m,荚果长20 cm左右,品质较好。

1.2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高密度等行距(8.0万株/hm2,行距为50 cm)和中密度大小行(5.3万株/hm2,大行距100 cm,小行距50 cm)两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10行,行长8.75 m,株距25 cm。

所有处理春季整地前铺撒有机底肥20 t/hm2,然后深翻入土,耙细拌匀,使土、肥充分混合,以满足黄秋葵生长发育需要。4月20日开沟穴播。2~3片真叶时间苗,除病弱苗,每穴多留苗1~2株;4~5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健壮苗1株,每行保证35株。全生育期不整枝、不摘顶、 不化控,及时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其它管理按大田生产管理方式进行。

1.3数据采集和处理

于结荚期(7-10月),每小区选取长势均匀、具有代表性的中间2行作为嫩荚采摘行,每2天采收1次8~10 cm长的嫩荚,称鲜重。

选取嫩荚采摘行外、靠中间4行作为干果采摘行,根据果实成熟情况先后5次采摘干果,晒干剥皮取籽粒,称干重。

在黄秋葵生育末期(11月10日),两种处理各随机取5株,将其与种子、果皮一起在70℃鼓风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计算生物量干重,并计算经济系数(种子干重与生物量干重之比)。

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做图。

2结果及分析

2.1不同种植模式对黄秋葵嫩荚产量的影响

在结荚期,7月9日-9月27日先后40次分别收获小区中间2行的嫩荚,累计折成公顷产量(图1)。通过结荚早期观察,等行距比大小行结荚要早。中密度大小行处理小区总产量为47.05 kg,公顷产量为36 903.81 kg/hm2;高密度等行距处理的小区总产量为36.65 kg,公顷产量为43 119.81 kg/hm2,高密度较中密度增产16.8%。两种处理的嫩荚产量前期波动变化较大,后期逐渐减少。

2.2不同种植模式对黄秋葵种子产量的影响

5个阶段对两种处理收获的黄秋葵干果剥皮取籽,称重后得出公顷产量(图2)。其中,中密度处理的4行收获籽粒总重4.50 kg,即籽粒产量为1 764.75 kg/hm2;高密度4行收获籽粒3.40 kg,即产量为2 000.10 kg/hm2。从收获种子量可以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处理的种子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较中密度大小行处理,高密度等行距种植的籽粒增产13.3%。

2.3不同种植模式对黄秋葵生物量干重的影响

图3所示,中密度大小行处理的5株总生物量干重0.63 kg,换算成公顷产量即6 720.34 kg/hm2;高密度等行距5株总生物量干重1.15 kg,换算为公顷产量即11 500.58 kg/hm2,后者生物量约为前者的1.7倍。然而高密度处理的经济系数为0.181,中密度的经济系数为0.286,表明本地区种植黄秋葵的密度越高,经济系数越低。

3讨论与结论

近年来山东秋葵种植发展快,多用中等密度,即(5.0~6.0)万株/hm2。本试验对两个种植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山东生态条件下,结荚期中前段(8月中下旬)黄秋葵结荚产量较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黄秋葵嫩荚产量、干果籽粒产量和单株生物量干重差异显著,以高密度产量较高。从产量情况考虑,在现有中等密度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到8.0万株/hm2左右,较利于高产。

总之,适当增加密度、实行合理密植是实现黄秋葵高产的重要措施。需要注意的是,中密度条件利于机械除草、中耕,采摘时行走比较方便,用工成本略少;高密度条件下要注意化学调控,以免疯长。

参考文献:

[1]马云肖,王建新. 几种新型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特性[J]. 粮油食品科技,2004,12(6): 29-31.

[2]董彩文,梁少华. 黄秋葵的功能特性及综合开发利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5):180-182.

[3]周金梅,赵文若,建德锋. 不同品种和栽植密度及整枝方式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3(4):34-35.

[4]赖李明,任吉君. 不同整枝高度与不同栽培密度对红秋葵产量的影响[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74-77.

[5]施庆华,蔡立旺,陈建平. 栽培密度对中秆和矮秆黄秋葵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园艺与种苗,2012(12):40-42,52.

[6]顾淑娟,徐爱如,王萍. 氮肥施用时期对黄秋葵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2004(3):75-76.

[7]黎军平,韦吉,罗燕春. 施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J]. 热带农业科学,2008,24(5):422-424.

[8]刘迪发,陈红兵,刘维侠,等. 施肥对黄秋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热带农业,2014,58(3):38-40.

[9]王丽霞,卢凤刚,郝建博,等. 不同育苗基质对秋葵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4(10):16-19.

[10]应文娇,潘彬荣,周福盈. 不同播期对黄秋葵生长及发育的影响[J]. 温州农业科技,2011(1):21-22.

猜你喜欢
黄秋葵产量种子
桃种子
绿色无公害特色蔬菜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可怜的种子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黄秋葵补肾不是传说
餐桌上的“高富帅”
海南儋州黄秋葵畅销京粤沪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