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那些槽那些梗

2016-05-14 19:10宋铁军
能源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利大佬理查德

宋铁军

电视剧《硅谷》成为时下最热的美剧,好评如潮,而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2014年HBO推出第一季8集后,就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10部美剧之一。现在播到第三季,热度越来越高,每一季片头的变化都能成为议论话题。在第三季出现的硅谷图景中,GOOGLE被ALPHABET取代,YAHOO的大楼上出现了中文的“阿里巴巴集团”。

《硅谷》被当成了纪实片,许多影评人和硅谷人士认为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硅谷”。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影评人和观众中好事者越来越来,剧中人物开始和现实人物对号入座。而且,盛传谷歌从剧情中得到灵感,开始加大视频直播的投入。还有,据说现在硅谷许多公司都不再说“让世界更美好”了,因为在剧中,这句话被讽刺为陈词滥调。

这部剧取得如此反响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制片方和编剧下足了功夫。剧组团队咨询了超过 250名硅谷科技从业者,Twitter前CEO迪克·科斯特洛担任顾问,编剧们说:我们并没有凭空创造出来什么人物形象与故事,写下来的东西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重要人物角色几乎确实都有现实原型。剧中CEO被撤换的情节几乎就是科斯特洛的亲身经历。硅谷大佬,如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还友情出镜扮演自己。

更变态的是,剧中的技术场景和术语都是真实的。编剧们真的请来了一个软件开发团队,尽可能真实地体现本剧的核心——Pied Piper的无损压缩算法,程序是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和博士生撰写的。Pied Piper的巨幅广告矗立街头,以致影迷认为确有雷同。剧中人在著名的社交网站上都有自己的账号,剧中的公司也有自己的网站。

如此神剧,确实让许多影迷入戏太深,也得到硅谷人的认可,尽管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剧中被嘲弄。

《硅谷》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硅谷的典型故事,主人公理查德是一个典型的极客和宅男,他开发了一个名为“Pied Piper”的电脑程序,这个程序含有现今最无损的压缩算法,可以加快用户在线看视频、听音乐、客户端下载、移动数字设备处理的速度。这种技术当然成为硅谷各大公司争夺的对象。因为这个程序,一家新公司诞生了,一段创业经历开启了。

第一季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公司从诞生到取得第一步成功的全过程,每一集涉及一两个创业中的重要环节,小微创业经历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呈现了:创意、吸引投资、获得投资、提交商业计划、团队组建、股权分配、公司化管理、人才引进,直至产品赢得用户,吸引更大的投资。此后的故事越来越复杂,创业者经历了被抄袭,被诉讼,创始人被撤换,公司几度濒临破产……

三季《硅谷》不仅真实再现了这里的传奇,也汇聚了关于这里的各种槽和各种梗。硅谷人在被嘲讽和自嘲中体会自己。

Nerd

这个词最早是一个含贬义的用语,一般指偏爱钻研书本知识,将大量闲暇用于读书,而不愿或不善于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人。约等于“宅”。

但现在它是一个骄傲的名词。我家孩子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介绍就是Nerd,这个词代表聪明、专注,更是码农的自称。剧中的五人团队,由三位Nerd、一位见多识广的老江湖,和一位跳出大公司创业的职业经理人组成。

Nerd是硅谷的中坚,剧中展现了硅谷男经典组合中,必定包括矮小的亚裔、傻笑的印度人、高大瘦弱的白人、胡子邋遢的男人和扎小辫的胖子各一枚。而他们大多不擅交际、穿着随意、才华超群、行为怪癖。

Nerd不仅绝顶聪明,最可爱的是将事业融入生命,他们不能容忍别人贬低自己的工作,更不允许自己糊弄自己。剧中的一个情节是,在公司引入了一个大牌CEO后,他们为了争取做自己喜欢的产品,不得不接一个烂活儿。他们原本计划48小时就把这个活儿打发了,结果越做越投入,居然打造出了精品。出手就做最好,是Nerd本能。

与薪水、期权相比,Nerd更在乎的是自由和身心愉悦。剧中公司的两个程序大拿,几次辞职或要挟辞职,都是因为自己觉得不爽:不愿意为声名狼藉的投资人打工、不愿团队被他们不喜欢的大公司收购、不愿接烂活儿。硅谷的Nerd底气十足,是因为这是全世界最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只要你有。他们只要把领英上的职业一栏改成“求职”,猎头的电话马上就来。

Nerd们最不爽的是被管理,因为他们自在惯了。公司仅有两个程序猿,也需要管理吗?那个从大公司跳出来加盟的家伙担任了管理者,从此他们的宿舍变成的“正规”的办公场所,有了专门的会议室、办公隔间,“领导层”开会时,外人不许进。两个程序猿都是天马行空,后来引入了竞争考核方案,两人一边干活一边骂骂咧咧,效率倒是提高了N倍。

在谷歌发展的前期,两位创始人规定,非工程师不招。现任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是破了好大例才被招入的。

大佬

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好事者整理出了“《硅谷》人物原型大揭秘”,从盖茨、乔布斯到现如今硅谷巨头公司的大佬,都被一一拿来对号入座,还有相似度统计。

相比拿Nerd们耍开心,《硅谷》对大佬的嘲讽可谓辛辣不留情。大佬是奇才,是硅谷的统治者,但竞争文化下掩盖的种种恶随时暴露出来。

最令人叫绝的一个情节是:两名创业者火急火燎求投资人格里高利解燃眉之急,大佬却盯着一排汉堡包发呆一整天。等到创业者忍无可忍时,大佬才慢慢说道可以给你们钱了。原来,大佬对汉堡上的芝麻感兴趣:芝麻,只生长在特定的气候。全世界芝麻供应的三大国中有两个国家蝉的数量都极其庞大,缅甸的蝉灾每13年出现一次,而巴西的蝉灾每17年出现一次。明年他们会同时孵化,221年一遇,这两国的农作物会被大幅度破坏。印尼不像缅甸和巴西,没有蝉灾。但很少有人发现,印尼的芝麻期货价格如此之低。于是,大佬买入一批期货,如果短缺使全球芝麻价格上涨即使只有十个百分点,他将获利6800万美元。

这种超高财商的大佬当然能够估量创业公司Pied Piper的价值和前景。格里高利第一时间就决定投资,并且打败了另一位竞争对手盖文。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格里高利的投资甚至不是为了商业,而只是为了羞辱反目成仇的昔日创业伙伴。创业者成了大佬争斗的棋子,而500万美元的投资真是小钱。

在剧中,除了Pied Piper创业团队,戏份最多的就是格里高利的竞争对手,巨头公司“互利”的CEO盖文。盖文和互利公司被脸谱化地塑造成反面人物,并浓缩了硅谷的所有恶。伪善:许多冠冕堂皇的言论,如造福社会、让世界更美好等等,都出自他的口中。恶性竞争:抄袭小公司的成果、恶意诉讼、残酷裁员。Pied Piper创业团队的最大风险来自大公司的鲸吞威胁,创业者的危险境地不是硅谷独有。

不独盖文,剧中所有的反面人物几乎都是大佬。Pied Piper创业团队走投无路时遇到一位过气大佬罗斯,他在20年前挖得互联网的第一桶金,身价过10亿美元,但此后再无起色。于是想利用Pied Piper再捞一笔。与盖文相比,罗斯是赤裸裸的土老帽式的疯子。他教唆Pied Piper千万不要盈利,“亚马逊一直不盈利,但贝索斯却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要Pied Piper与抄袭者合作,不管怎么赚钱就行。最后编剧竟然安排他变现退出赚了一笔。

《硅谷》对大佬的嘲讽还没有完。Pied Piper的创始人理查德被投资方撤换,新CEO是个销售主导型的传统派,贸工技类型的,什么好卖就做什么。当然,这种与硅谷精神背道而驰的人物就早早下课了。有好事者说,这是在讽刺苹果挖来的前百事可乐CEO斯库里和微软前CEO鲍尔默,他们都是销售主导型。

现实中的大佬怎样看待《硅谷》对他们的嘲讽?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就评价这部剧的编剧和导演根本不了解硅谷,他周围的软件工程师不像剧中描写的那样怪异。他自己友情出镜5秒钟,片场有观众上来求合影,他刚摆好POSE,发现人家要他帮忙拍照,原来演员比他更受追捧。

真正的硅谷是什么样子?不久前看到苹果创始人之一沃兹尼亚克的一个谈话:“硅谷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成为新世界的一份子,他们一直在找能够改变今天、让明天更好的方法。硅谷人就是想让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简易,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看电影,有更多的钱去买玩具、去度假,这样未来我们每周就只需要工作四天了。”

有意思的是,在剧中,沃兹尼亚克被奉为大神,乔布斯则差多了。“乔布斯只会装腔作势搞包装营销,他连一行代码都没有写过。”

风投

创新孕育,风投催生。这个硅谷的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而作为创业者,第一重要的,是创意被风投认可并拿到A轮投资。剧中的Pied Piper非常幸运,一出场就被风投争抢。盖文约见理查德,出价30万美元收购,这是,他的对手格里高利给理查德来电话,盖文一下就把价码提到1000万美元。

一个用1000万现金美元买断,一个投资20万美元占股5%,并手把手指导他创业。理查德兴奋地呕吐不止去就医,医生告诉他,有一个病人,经历和他一样,最后自杀了。医生忘了这个病人是接受了现金还是股份,反正是他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当然理查德还是选择了接受投资创业。

围绕风投,第二季又开始了大戏。格里高利突然去世(其实是因为扮演格里高利的演员意外去世),加上他们的Pied Piper软件一鸣惊人,风投趋之若鹜,创业团队也野心爆棚,他们对风投口出狂言,狮子大开口。但情节急转直下,由于互利起诉他们侵权,所有风投又退避三舍,并报复了他们的狂妄,于是创业团队病急乱投医选择了疯子罗斯。

这里有个插曲,该剧主角理查德的扮演者米德蒂奇称,编剧准备让他扮演的人物拒绝1000万美元的收购提议。他们本想将这个数字变成1亿美元的,但是又感觉这个数字太高了一些。但是,他们很快就看到媒体报道:“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拒绝了社交网络Facebook提出的斥资30亿美元进行收购的提议。米德蒂奇说,“这简直让我们感到目瞪口呆。”

钱多一定是好事吗?《硅谷》给了警告。剧中,Pied Piper几经周折,还是获得了格里高利继任者的投资,估值一亿美元。但这时,风投公司一位善良的美女(编剧派来的吧)悄悄提出忠告:要把估值减半,因为A轮估值太高会带来巨大压力,公司只能被迫超高增长,才能满足后轮风投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公司就死定了。而风投开价高,有时也是为了做业绩。

为了更有说服力,编剧安排主人公约见了他的一位刚刚被投资人废掉的创业者朋友,两人喝着酒,议论这件事。那位朋友突然大叫一声:“靠,当时为什么没有人提醒我少要点钱?”

猜你喜欢
高利大佬理查德
用蛋管住鸡
商界大佬对“20年代”的忠告
《马立安·高利克的汉学研究》简介
车界大佬谈心
来自意语大佬的 凝视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不会穿衣”的互联网大佬
Isolation of Cordyceps ophioglossoides L2 from Fruit Body and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Its Mycelial Growth*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
理查德.狄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