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玉海
【关键词】 数学教学;预设;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112—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进行相应的变动。”其实,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正是师生创造火花不断产生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那么,如何优化数学教学,促使教学有效生成呢?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精心预设,诱发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是动态生成的根。没有预设,生成就会漫无目的。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减少低水平“生成”,才能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殊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那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那有课堂上游刃有余。我们教师要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诱发有效的生成。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要备学生,研究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二、巧设疑问,激发生成
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之后让学生合作交流,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应用”这节课,教师预设例题:圆柱茶杯的高为12cm,底面半径为2cm,在距点A 2cm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得到距上底面B处2cm的D处的食物,问蚂蚁经过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厘米?教师引导学生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后,继续提出问题:当食物在茶杯内壁,该怎样求出蚂蚁经过的最短距离?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办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不同的答案。这时就是课堂生成的最佳时机,通过质疑,教师及时抓住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促进生成的形成。
三、妙用错误,优化生成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自身的错误、学生思考的错误、甚至教材的错误来生成正确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误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例如,化简:授课时请两位学生板演,其中一位学生通过通分求出正确的结果,而另一位学生解的过程是: 原式=3(x-2)+2(3-x)=3x-6+6-2x=x,当点评这个学生的解法时,引来了学生的嘲笑。于是,笔者问:“错在哪儿呢?”学生回答:“把方程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结果丢了分母。”这个学生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却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能否考虑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由此一个新颖的解法也出来了。
上面例子当中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像上面的情形是我们教师经常碰到的。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错解”往往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多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编码错误,或是产生负迁移,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它实际上往往带有普遍性,因而可以以此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四、捕捉意外,催化生成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课堂上展现的。能灵活而巧妙地处理“突发事件”,坦然而果断地应对不曾预料的问题或现象,才是教学智慧的表现。虽然有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表面上看起来是步步紧凑,环环相扣,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不会按部就班,常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着眼于课堂实际,根据学生的反应、机动,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而千万不能“照本宣科”和“消极抵抗”,甚至是“坐以待毙”。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