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育芝
【关键词】 美术教学;作品风格;明清时期;解析;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90—01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开始孕育着新的近代因素。受新的因素影响,美术领域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与前代迥然不同的美术特征,这些新的艺术思想特征和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清朝中期扬州画派及近现代的太湖画脉,也对于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果围绕这些变化,再整合文、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解读明清时期几个富有特色画家的作品及风格,会达到升华教学的效果。
一、讲述大师绘画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热情
徐渭生性叛逆、偏激,不愿受封建礼法的束缚,由于仕途遭遇挫折,加之受到黑暗政治的迫害,使他对人生失望,以至发狂。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只靠卖字画度日。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创造了一幅又一幅惊世骇俗的水墨名画。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健,竹叶俯垂含情,虽属竹枝而高洁清爽之气不减。这正是画家身处下层、怀才不遇、品格高洁、绝世独立人格的光辉写照。他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富贵高雅特征和色彩绚烂,常常以水墨绘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意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所谓“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因此,教师可通过讲述大师的绘画风格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二、分析大师绘画特点,培养学生欣赏美术的情趣
以石涛为代表的清初四大画僧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特质最为典型。四僧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皆是明末遗民,因不甘臣服于清朝,便遁入空门,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给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笔墨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渐江“千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鬣”的笔墨功力,髡残“沉着痛快,以谨严胜”的酣畅淋漓,八大山人“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的怪诞奇屈,以及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戛戛独造,可谓“抟弄乾坤于股掌,舒卷风云于腕下”。这四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画家,以激情洋溢、深情凝蓄和个性鲜明的艺术,开创了时代的新风,直接影响了扬州画派的兴起,并在以后三百年来为后人所景慕,影响极大。因此,教师可通过分析大师的绘画特点来培养学生欣赏美术的能力。
三、发掘大师绘画内容,拓宽学生创作美术的视野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画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形成了写意花卉的风格,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表现主义。他以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而八大山人由于他的特殊身世,绘画则充满了象征主义色彩。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他画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的那个样子,浑浑圆圆,而是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成为中国绘画中艺术韵味最浓厚的作品,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有人把八大山人比作西方的毕加索。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大师的绘画内容,拓宽学生美术创作的视野。
总之,明清之际美术领域的这些新因素,又进一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新的社会生机力量的发育和成长。认识和领悟这些变化,对于每个中学生来说,不论是在知识视野的拓展上,还是文、史、美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