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伟
【摘要】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要讲述了忧郁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是现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斯蒂芬逐渐从一个敏感不合群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青年艺术家,在这期间,他对自己在宗教方面,艺术方面的身份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经历了伴随成长的欢笑与眼泪,最终,他的性格慢慢成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选择,即放弃神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关键词】现代成长小说 成长 宗教 艺术 挣扎 顿悟
一、成长的选择——艺术与宗教身份的挣扎
现代成长小说保留了传统成长小说的大部分特点,但也有了一些创新,它的主人公不再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作出妥协,而是敢于反叛,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这是与传统成长小说最大的不同。斯蒂芬最终选择了逃离肮脏破旧的都柏林,像一只小鸟一样,飞向更适合自己的欧洲大陆去寻找成为一名优秀艺术家的可能。
斯蒂芬从小生活在一个天主教气息浓厚的家庭,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是上学后他很快意识到了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虚伪,他们不辨是非,随意惩罚学生,多兰神父无理地殴打他,这一行为在他看来是“错误的,是不公平的,残酷的”,因而对于宗教怀疑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斯蒂芬幼小的心灵中。虽然后来在宗教中得到了片刻的安宁,但是宗教带给他的压抑和摧残更加明显。他时刻饱受炼狱的折磨,精神上的枯竭和肉体上的蹂躏将他对于宗教的热情消耗殆尽。他渐渐地看到了宗教虚伪而又冷酷的一面,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未老先衰,毫无生气的日子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他果断地放弃了神职,去追求美与激情,“去生活,去创造,去堕落,去战胜,去从生命中战胜生命”。
斯蒂芬敏锐多思的性格是他日后成为一名青年艺术家的前提。在小说的开头,幼小的斯蒂芬对于父亲讲述的寓言故事有着清楚的记忆,这一故事也激发了斯蒂芬艺术联想方面的潜能。他开始不断开发自己艺术的技巧、敏感性和鉴别力,不仅思考整个世界的客观存在,更加着迷于它所依存的外在形式,充分地展示了他在艺术方面的天分。在犯错之后,作为一名未来的艺术家,能够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描绘感性的世界。他在艺术方面的潜能不断地被挖掘出来,最终,做出了成为了一名青年艺术家的选择。
二、成长的足迹——痛苦与快乐相互交织
青少年的成长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斯蒂芬也不例外。因为自己孤僻的性格,他几乎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从未感受过与别人惺惺相知的快乐,他的灵魂里没有任何激动,只有冷冷的、残忍的、没有爱意的欲望”。随着性意识的觉醒,斯蒂芬开始憧憬与异性的接触。在跟一位他心仪的女孩同车回家的途中,他的心随着她的脚步向他走近又走远“像浪尖上的软木塞一样跳跃不止”。对于性的懵懂无知,让他不断憧憬,终于,在第二章的结尾处,他投入了一名妓女的怀抱“喜悦的眼中闪耀着欢乐和解脱的泪水”。
斯蒂芬在初尝禁果后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但是懊恼和悔恨也随之而来。经堂上牧师对于地狱的讲解加重了他的罪恶感,使他胆战心惊,不能自己。在向牧师忏悔后,获得了新生,“又有了一次生命,蒙恩典,贞洁而幸福的生命!”此后,他开始不间断的赎罪,为自己制定了许多行为规则并严格地付诸实践,因而宗教带给他的解脱转化为了无尽的折磨。最终,他认识到牧师的生活并不属于自己。
成长总会伴随着欢笑与痛苦,这是成长的调味料,没有了这些味道的点缀,成长将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经历了风雨和彩虹的洗礼,我们才会认清自己,勇往直前。
三、成长的果实——为艺术插上现实的翅膀
因为斯蒂芬的出色表现,院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欢迎他成为一名神职人员。从小就向往的牧师生活向他敞开了大门,安定的生活,令人尊崇的身份对他充满了诱惑;但他也意识到了牧师生活背后的严酷和伪善,同时,内心深处投身艺术的召唤越来越强烈,这让他陷入了挣扎。
在深思过后,他果断的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决定成为一名艺术家。在他看来,成为一名艺术家,创造新的思想,比做一个古板的牧师去传播腐朽的宗教教义要有价值的多。回家与父母接触过后他更加确定了放弃神职的决定,他不能接受苦行僧似的牧师生活,做一个无拘无束的艺术家对于他来说更具吸引力。
至此,斯蒂芬的成长接近尾声,但是成长旅行的终点似乎还缺少一次精神顿悟。在海边与女神的一次短暂邂逅为他的成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他清楚的认识到艺术为他打开了通往各种过失和各种光荣的大门,他要带着艺术家的身份“前行,前行,前行,前行”。他不再被家庭、宗教、国家的罗网所束缚,他要逃离都柏林,跟随自己的内心去追求自由的艺术家生活。
成长的旅程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惊喜,有鲜花也会有荆棘,跨过了这些,我们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尤洪芸,朱荣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与主观现实主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100-04.
[2]朱宾忠,张正平.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J].外国文学研究,2004(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