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动力论到综合动力论

2016-05-14 19:40高薇
学理论·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高薇

摘 要: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的国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状况出发,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论,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论”和习近平的“综合动力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论体系。这些理论抓住了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矛盾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和社会发展动力学说,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015-03

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永恒主题,而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于这一问题的持续探索和不断创新,是基于对国情的科学认识、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深刻揭示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段性特点的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贯穿了六十多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伟大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进行梳理和审视,能够看到其是沿着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谐动力论、综合动力论的轨迹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论体系,同时这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回顾和比较这几种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对于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围绕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領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论和习近平的综合动力论。他们的探索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

一、毛泽东:矛盾动力论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现实社会力量,具有历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一般原理用于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际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矛盾中发展、社会主义矛盾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

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是以矛盾为视角,以矛盾辩证法为方法论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吸取斯大林由于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形而上学而导致的严重问题的教训,肯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存在。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同时,又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而得以解决。四是区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前者是分清是非问题,后者是分清敌我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这一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五是在分析以上矛盾的基础上,得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矛盾动力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并正确地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然而,其积极影响并未长期保持下去。一方面在主要矛盾的判断上出现严重失误,最终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另一方面在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转化途径问题上,颠倒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主要矛盾的非阶级斗争性以及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客观上要求必须把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邓小平:改革动力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毛泽东矛盾动力论的理论与实践得失,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首要尺度,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思想。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作为全新的社会制度,其优越性就在于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些、更快些。而这一优越性并不是随着这种制度的建立就发挥出来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即通过体制来实现。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来实现。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还有其不成熟、不完善之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便暴露出来:所有制过于单一,权力过分集中,从而把本来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搞僵了。邓小平所领导的改革运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僵化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因素,使潜在的生产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以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其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明显得到了解放,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三、江泽民:创新动力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创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江泽民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的创新动力论是一个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体系,其内涵如下:第一,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之源泉。要将注意力集中于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具体途径的研究上,特别强调科教兴国战略和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第二,制度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之牵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制度环境;此外,把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加以区分,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制度性难题,使实践中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获得了动力。二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挥法制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和德治的榜样功能,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思想观念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之先导,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江泽民多次强调,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要始终抓住思想观念创新这一根本,积极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因素,为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四、胡锦涛:和谐动力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胡锦涛提出了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更加和谐的社会,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这些重要的战略部署及表述表明党中央意在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力图从源头上和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消除体制矛盾,激发社会活力。这标志着和谐动力论的问世。

和谐动力论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的问题。人在社会发展中是核心。只有不断发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社会才能和谐。唯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谐动力论要解决的是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一个社会,尤其是当代社会应该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构成,和谐社会更是如此,与“五位一体”相对应的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建设文明。和谐动力论要解决的是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谐动力论要解决的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重视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谐就是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最佳结合,就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所能达到的优良状态。

五、习近平:综合动力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综合动力论”。

进入历史新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我们需要寻找、发现、挖掘、培育新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着力破解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引领当今中国发展的战略设计,其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性,从社会发展动力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把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四个全面”理解为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论”,四者共同发挥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综合动力论的目标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中国人民追求的幸福生活图景,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并且,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中国梦”的大坐标中进行衡量,认为全面小康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关系着中国梦的奠基。而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各种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是综合动力论的动力系统。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破解一系列改革难题,实现了多方面改革理论和政策的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动力,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國,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综合动力论的法治保障系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本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小康才有法治保障;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是综合动力论的控制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战略指引,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探索是不断深化和推进的,“矛盾——改革——创新——和谐——综合”的动力轨迹表明党在该问题上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以此为指导,我们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7.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