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宝 郝爱红
摘要:本文一方面探讨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方面,主要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前期准备、提出以及发展深化等方面探讨十六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探索历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十六大;探索历程;生态文明思想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48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71—03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为了建设、营造美丽生态环境而获得的物质、精神成果融为一体的所有成果的总和。然而建设生态文明,也并不是说抛开物质生活,去寻找原始生活方式,实际上是扬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控制消极的消费模式,提升社会文明以及社会素质,要求人类活动范围应该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走发展生产、美好生活、宜居生态的文明经济发展可持续前进之道。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是运用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与经济共同和谐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前提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从理论上看,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然而生态文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的重要体现,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就是靠自身力量来建设生态文明,它强调自主创新培育国内市场来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向外生态扩张或者是生态输出的发展,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我们从历史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规律。
(二)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将我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加以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认真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进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达到和谐与文明共同发展的目的。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建设美丽中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生态问题全球化。生态问题全球化使全球资源急剧减少,全球环境破坏以及生态破坏加剧。虽说全球化推动经济增长,但是这使资源、能源也加速消耗,比如化石燃料、土地资源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全球化造成资源开采量以及运输量急速增加,大量占用农地、植被来修建道路,造成化石燃料急速消耗。在现有经济水平下,大量消耗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国内背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严峻挑战。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很多成就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大都是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生产特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事故增加、环境重度污染、生态退化等都是资源环境同经济增长存在的矛盾,如今已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艰巨挑战。从这些方面来看,急切需要我国执政党认真总结经验来解决现有问题和提出相关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小康社会建成的实践。总的来讲,以科学发展观来作实践指导,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有三次总结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次是对非典的总结,此时的党才明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回事,“增长”不等同于“发展”。所谓的发展,除了实现经济发展以外,还要实现社会人文发展。此总结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第二次是宏观调控实践的总结,对于2004、2005、2006三年的中央经济会议总结,“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理念变化,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深入化;第三次是胡锦涛在2007年底对“十个结合”有关经验作出的总结,更为坚信只有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文明经济,才能改变传统工业文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经历的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准备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之后党召开了几次中央全会,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领导下党的会议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规定。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是“五个统筹”的核心组成要素。它要求科学的人与自然观建立,将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存的,把握整体观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来改造自然。这次全会完整提出了此理念,人与自然和谐也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的一个主要特征。实现和谐相处,就需要“自然—人—社会”协调统一发展,而不是人类主义中心误区,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协调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指定为长期战略发展任务。“两型社会”主要存在两方面意义,且相辅相成:第一层意义,实施环境保护型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构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友好发展;第二层意义,指良好的社会环境会推进生产、改善人类的生活,一样实现人与自然友好发展。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了解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适应世界文明潮流的发展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有了科学的认识,不断加深了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的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和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明确提出
十七大党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即:“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不断扩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剧增;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在随后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定位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增加并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经济、政治、社会建设都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国际新形势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康社会建设,处理好全球气候问题,着力发展可循环性经济,强调节约资源和大力保护环境,不管是生态保护还是防灾减灾都要加强体系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此来丰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2012年11月8日,我党召开了十八大,在其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对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专门的论述,即“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首先,第一次明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布局的战略位置,突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结合实际国情,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是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此思想的提出意义深远而宏大。
其次,应该深化“五位一体”认识观念。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五位一体”布局构想,以此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有地位。“五位一体”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对生态文明起到基础性、保障性以及导向性的作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其深刻的含义。
再次,应该深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认识观念。十八大第一次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美丽中国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活环境,建设民族精神生活、环境生活共同美丽的家园,给自然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修复,给农业足够的良田修复,最终留给子孙后代蓝天以及绿色的森林家园,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最后,应该深化“源头改善生态趋势”认识观念。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化是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改变生态恶化现状。新的转变方式应该是绿色、循环、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空间布局、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实践指导意义。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二十七次理事会上,一致通过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推广的决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已经得到支持与认同。
2013年5月,中央政治局组织安排了的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最深刻阐释。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时指出,绿水青山,如同金山银山一样重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协同推进,坚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这次演讲生动体现了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2014年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良好并存,进一步从国家政治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四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发展绿色产业。在政治局会议上首次将“绿色化”与“新型四化”并列,这是理论的又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有了理论上的“抓手”,也有了实践的路径。
综上所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时代新趋势是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党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时,一直坚持遵循时代诉求,充分展现时代精神,以此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它不仅有事物发展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它不仅仅有民族性意义还有世界性意义。
[责任编辑: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