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格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关系,生态问题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念,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辽阔美丽的草原不仅是内蒙古最大的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载体,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在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保护草原生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与草原生态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体系是建设美丽内蒙古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美丽内蒙古;建设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65-03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发展”“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就是生产力”等重要思想观念,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报告还强调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现代化强国”添加了“生态标签”,树立了“绿色标杆”。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为永恒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同时也是相依相存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得于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则在于“共生”。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存续规律,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即是大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的依赖者、攫取者和主宰者,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资料,甚至是精神文化资源,几乎都源于大自然的恩赐。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向大自然所攫取的东西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掠夺性经营和过度开采,不断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退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成为威胁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普遍的社会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21世纪就是生态文明时代,是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科技成为共同发展主题的新时代。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关乎全人类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和“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首先,从经济角度看,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生产资源,只有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才是真正和谐、文明、发达的经济。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不全面,关键在于生态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的现代经济,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应有的潜能和功能,使其经济效益、生態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实现富民强国与美丽家园建设高度统一,是21世纪最先进的发展理念。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最牢固的安全屏障、最大的公共资产、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鲜花蝴蝶共存、共荣的家园才是真正安详美丽的家园。因此,美丽家园的建设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色、美丽的生活环境、美丽的社会景象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再次,从文化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文化不朽的信念。敬畏自然、崇尚自然、注重天人相谐,想望景色秀丽、生机盎然的生存环境是古今人类共有的心理憧憬。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的今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修复自然、回归自然、还以自然生态宁静、和谐、美丽本色,正在成为普遍的信念和愿望,正在变为当代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一大主题。如果再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分析,“绿水青山”不只是指自然生态表层的绿色,而是指以绿色生态为基础和条件的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如果单凭自然之绿色历史上的自然生态越往前越是绿色满目、万物丛生。因此,今天的“绿水青山”是一个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民生紧密结合、共生共荣的新发展理念。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生态条件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国境线长4200公里、土地面积118.3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内蒙古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人均耕地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牧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74%,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0.2亿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场的1/5以上;森林面积3.2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9,其中以大兴安岭为主的东部林区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已探明的矿种92种,其中稀土资源占全国的97%、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二;耕地面积1.05亿亩,人均4.4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譹?訛内蒙古不仅是中国农牧业基地、资源基地,而且也是北部边疆最大的生态屏障。
但从整体而言,内蒙古依旧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和危机。首先,内蒙古的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地处纬度高、高原面积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0℃-8℃,年总降雨量50~450毫米,全年大风日数平均20~60天,沙暴日数5~20天。区域内不均地分布山脉、草原、森林、沙漠、荒漠,其中高原面积占50%、沙漠面积占13%、森林覆盖率20%。内蒙古的地势西高东低,水资源总量的80%在于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全国的1/4。内蒙古的土地土壤表层较浅、钙积化强烈、有机积累较多,风沙土地带面积大,生态条件十分脆弱。其次,人为破坏严重。由于历年来的垦草种粮,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近年来的大面积矿产、煤田开采和工业化、城镇化等人为因素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原生态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据有关专家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2年的40余年内,内蒙古退化草场面积已占草场总面积的31.77%,其中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达49%、锡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4%,而像翁牛特旗、苏尼特左旗右旗、乌拉特中旗等部分地方的草场退化面积甚至达到100%。内蒙古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同样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71712.6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97%、占土壤侵蚀面积的23.60%,特别是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等地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趋势不断加剧,全区土地沙化面积占全国的33%,其中2/3来自草原的沙漠化。以阿拉善盟为例,全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扩展。同时,锡林郭勒盟西部及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北部牧区基本退化为严重的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区。?譺?訛由于沙化、退化草原面积的扩大和降雨量的减少,全区大部分地区形成干旱气候和沙化退化相交叉的恶性生态环境,不仅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威胁着整个北部边疆的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内蒙古党委政府主动迎击,采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禁牧轮牧”“草场补贴”“生态移民”“治沙造林”以及清理关停污染企业|等一系列措施,使草原生态危机得到了较大的缓解。特别是今年,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内蒙古以后,内蒙古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走向了空前严厉的法制化道路。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全面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惩治力度,采取果断措施整顿、退出、关停一大批污染企业,严厉问责、追责和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敦促责令地方政府、企业加强环境治理,在草原生态的保护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自然生态条件的特殊性和多年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仍不乐观,草原的沙化、退化还在延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环境死角。
三、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5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津京风沙林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政策,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对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提出了十分具体的更高要求。
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自然生态资源、最具广泛意义的生产资料和最有特色的文化载体。辽阔而美丽的草原不仅是内蒙古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内蒙古区域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之所在。美丽内蒙古的建设是一项融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城乡建设和富民强区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创建与美丽草原共生、共荣的现代化新家园的伟大工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因此,内蒙古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引领,将生态建设当作富民强区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美丽家园。
一是积极遵循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创新型国家”建设宏伟目标,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为基本路径,以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加强和深化各领域的改革,构建切合内蒙古经济、文化、生态和资源特点的创新体系,在“美丽内蒙古”的建设上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形成更具特色的创新态势。
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哲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基本遵循和总体目标,尽快建立建全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地方性生态法规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严厉惩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重点整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依法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绿色发展”,构建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循环型经济与清洁生产产业、节能型消费模式與低耗能生活方式、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社会风尚融为一体的社会文化大格局。
三是科学地研究、评估自治区的自然生态资源、经济产业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建立覆盖面广、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资源数据库,为“美丽内蒙古”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更可靠的资料数据基础。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创新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建设,加大和深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领域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集中精干力量重点研究解决有关社会、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瓶颈问题,为“美丽内蒙古”的体系化建设提供更多前瞻性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
四是深入系统地调查、挖掘、研究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和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美丽内蒙古”的建设更扎实、全面,更具活力和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丰富的人文基础。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仁义”文化思想和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游牧民族敬畏天地、神化山川、依偎自然、关爱生态的文化传统和顺应自然规律、与山川大地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和精神品格,都是建设“美丽内蒙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和文化根基。因此,在“美丽内蒙古”的建设上要以“美丽草原”为基础,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系统地保护、开发、挖掘、研究、创意、创新传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同时,走向民间,走到田间地头、草场浩特,主动向广大基层群众学习、以敬畏传统、尊重历史的积极心态去总结、借鉴、吸收积淀于传统文化之中的科学理念、成功经验和精神品格,把草原文化、地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美丽内蒙古”建设当中,从而把内蒙古建设成一个以“绿色”为总体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经济强区、文化强区、生态强区。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