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目前的阅读教学,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伪阅读、浅阅读的现象,长此以往,必将带来学生阅读能力的退化。为此,教学中笔者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让学生潜心研读文本,在静思默想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动笔写下自己的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体会语用的奥妙,习得表达方法,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在争议处批注,提高理解能力
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理解感悟。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课堂生成,让学生在争议处作批注,在反馈中进行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互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验。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生死攸关的烛光》时,学生在学习杰奎琳保护情报的段落时,对文中“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一句里杰奎琳对司令官“娇声地说”中“娇声”一词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小女孩天性的自然流露,她天真可爱,语言合情合理,唤起司令官对女儿的思念,同意小女孩端起蜡烛走上楼梯;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娇声地说”是她急中生智,以此来迷惑司令官,博得司令官的同情,在经得司令官的同意后,镇静自若地一步步走上楼梯,保护情报;有的学生认为,不管怎样,小女孩在危急之中机智地保护情报,令人肃然起敬……
此时,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在“娇声”一词旁作批注,批注完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使他们明白:不管是小女孩天性的自然流露,还是急中生智的故意为之,都体现出小女孩为了保护情报做的努力。这种多向互动方式的批注交流,使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形式由直线单向的平面式,转变为互相交叉的多向立体式,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无阻、反馈及时,达到既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又理解文本的目的。
二、 在细节处批注,提高感悟能力
文本中有些细节描写能够以小见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黑孩子罗伯特》这一课,笔者就尝试让学生找一找文中三处描写“玫瑰花”的细节,体会作者的用意何在,然后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如在结尾处“教堂外面的玫瑰花开得好红啊!”作批注:
生1:教堂外面的玫瑰花真的很漂亮,也写出罗伯特当时高兴的心情,用景物反衬人物的心情。
生2:玫瑰花其实就是罗伯特的笑脸,他以自己的善良、爱心、宽容赢得了丽莎及他爸爸的感谢和尊重。
生3:这一片玫瑰花不只是开得绚丽,更开出了所有黑人的心愿——消除种族歧视,追求民族平等!
生4:黑孩子和红玫瑰交相辉映,白人与黑人终于亲人般地拥抱在一起。
……
学生在批注与交流中,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在语言文字的丛林中穿梭、咀嚼、品味,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把作者实写与虚写的写法体会到位,既写出玫瑰花的美,又写出人性的美,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升华:世上一切隔阂、偏见都可以用真诚、善良、爱心融化!有了爱,玫瑰花儿将开在所有人的心中。
三、 在疑惑处批注,提高解疑能力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教会学生在学习的困惑处质疑,带着问题读书,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闪烁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提升思辨的才华。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挑山工》一课时,学生对“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反而先达到山顶”提出质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挑山工走的路线、走的方式、走的态度以及作者与挑山工的对话当中进行批注。在阅读时,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积累,理解作者怎样把“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不断攀登”的人生哲理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共鸣,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
这样注重多元、自由、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力拓展个性化学习时空,打破传统教学“疑从师来”,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批注和交流中解疑,这是学生学习中的思考、挑战和探索。
四、 在空白处批注,提高表达能力
在文质兼美的文本中,出于布局谋篇的需要,作者在材料处理上,总是有详有略,有的地方写得含蓄简练,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有的地方意犹未尽,嘎然而止,留有悬念。在这些文本的空白点,开展体验角色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提供的场景中,顺着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展开对话,释放自己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情怀,在文中或文尾进行批注式的仿写、扩写、续写,打开学生的视野,习得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后,我采用空白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写《帐帘拉开以后》,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桑娜和渔夫家里本来就很贫穷了,再增加两口人,以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当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会怎样?请你写一写。孩子们欣然提笔,写下自己的文字。有的写渔夫一家生活更加艰辛,但其乐融融;有的写西蒙的孩子在渔夫夫妇的关心下茁壮成长;有的写西蒙的孩子融入桑娜家庭,和桑娜的孩子一起到海边拾贝壳、补鱼网、玩耍……字里行间流露出穷人的善良、朴实、纯洁,语句那么流畅,情感那么真实,可见在空白点批注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会水涨船高。
五、 在精华处批注,提高评赏能力
对话阅读教学的根基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无声的交流、尽情的宣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文中精华处进行批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锤炼语言文字。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慈母情深》时,在“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片断处,笔者引导学生批注:
生1:我看到母亲那弯曲的背、瘦弱的背,鼻子酸了。
生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双眼睛里我看到母亲身心俱疲。
生3:瘦弱弯曲的背,疲惫无神的眼睛,我的母亲竟是如此衰老,看到这一幕,那种难以言状的痛,使我哽咽了。
生4:“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用排比、倒装的句式,表达“我”没有想到母亲是如此的苍老。
生5:表达了“我”的心痛,“我”在内心深处,一次次告诉自己,那就是“我”的母亲。
……
在这篇文章最精华的地方,先让学生批注这段文字所承载的语文信息,刻画一个辛苦、衰老、拼命挣钱的母亲形象,体验倒装、排比表达方式的作用。在学生理解了内容,体验了表达之后,情感得到升华,既理解了内容,又陶冶了感情,还体会到这样的表达方式对于渲染情感的作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