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净
摘 要: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透彻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精选细读。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有机贯穿、融合于“概论课”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三个实际”:中国国情实际、社会热点实际、学生成长实际。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概论”课 研读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主渠道,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夯实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一门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有天然、密切的关联,“概论”课教师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理论,如何将其有机贯穿、融合于“概论”课教学中,这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实价值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近几十年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国内改革开放异彩纷呈,各种思想观念交锋融汇,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以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例。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标志的《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这句话反映了19世纪欧洲真实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揭示的是,任何时代都有对立阶级的存在,不论时代差异和阶级差别,他们都有共同属性——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共产党宣言》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本质和弊端,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让我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践的成功,以及作为真理的科学性和思想武器的力量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深刻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现时代,学习《资本论》对于了解和研究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分析金融危机的原因、把握全球化发展趋势非常有益;对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等也有极大帮助。
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已有160多年了,但对它的研究和运用从没有停止过。不仅社会主义国家研究它,以它作为指导思想,目前在西方也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它,试图从中寻找解决当今的经济问题、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人与自然的环境问题等的方法。剑桥大学曾举办评选“千年伟人”的活动,结果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同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同样的主题进行评选,马克思依然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这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也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尊重,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依然可以为人们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借鉴、指导意义,它的思想光辉依然在闪烁。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但这种理想信念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武装的基础之上,是理性的、现实的选择。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真正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历史地、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
(二)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观点和学说,而且包括后人的发展,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学习了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们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懂得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学习了毛泽东的《矛盾论》,我们懂得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学会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并理解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特殊的国情下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学习了《邓小平文选》,我们比较深入了解了邓小平理论,从整体把握了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所主张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系列理论,掌握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三)透彻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要想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髓,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只有从源头上学,才能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理解,并运用于中国实践。
如,学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就能理解在目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基础上为什么还要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中国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二、精选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古语云:“开卷有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读全部经典著作是不现实的,这就涉及学习经典著作的选择问题。结合“概论”课教学,我们可以围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精选细读。
“精选”就是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精心选择与“概论”课程相关的著作学习,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文选》等著作,都与“概论”课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很多原理内容都引自这些著作。这样的学习可以追根溯源,寻找到原理知识的依据。
“细读”就是要深入细致领悟经典著作的精髓,不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要深刻把握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表达的本质思想、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等。正如习近平所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
三、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有机融合于“概论”教学中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在于指导人类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强实践性,它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巨大威力。
研读马克思主义思想,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引用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具体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找出相应解决方法。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与“概论”课的教学有机融合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将重点聚焦于“中国国情实际”、“社会热点实际”、“学生成长实际”三方面问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一)联系中国国情实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真理,是“普遍”,而“概论”课介绍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概论”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将“普遍”真理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国情中理解运用。要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中国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自从它被传播到中国,中国共产党能将它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和成功。什么时候我们做到了基本原理联系中国国情,我们就胜利了,如中国30多年的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功;反之就遭受挫折,如不顾中国国情的“大跃进”,盲目冒进。“文化大革命”偏离经济重心而贻误发展时机。
(二)联系社会热点实际
马恩列毛等思想理论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在“概论”课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当今社会各类现实问题、热点焦点问题应用,寻找它对现实的启示、指导作用。
如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的思维。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随意性,一些道路如同“马路拉链”,“拆了建,建了拆”;城市整体建设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意识,导致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法传承,给后代留下遗憾;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指标和速度,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发展、全面看问题的思想分析这些社会问题。
(三)联系学生成长实际
“概论”课教学是为学生理解、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能力服务的。在“概论”课教学中,所运用的经典理论思想应当联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想困惑,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些理论有用,感觉到理论的科学性与现实性,而非枯燥难懂、乏味的大道理。
如在讲科学发展观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容时,教育学生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那么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呢?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既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法律素质、心理素质,又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