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丽 霍跃红
摘 要: 小说中的人物均各具个性,其特点可以从其说话方式、语言形式等传达出来。本文着重探讨译者在翻译人物语言时是否体现了原文中该人物独特的个性特点。
关键词: 《紫钗记》 人物语言个性 “三维”转换
一、理论框架
1.生态翻译学的提出和发展
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的源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理论。其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的,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该理论已趋于成熟,现如今已进入了其发展中的第二个“十年”。
随着对生态翻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胡庚申教授借用了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作为探索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构建了以译者为中心“翻译适应选择论”。根据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一文中的描述,该理论的基本理念: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对翻译的定义: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2004:4)。
2.翻译生态环境
上文提到的“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胡庚申教授一直以来不断深化和拓展对此理念的认识。在回应刊登在2014年《中国翻译》第2期陈水平的“生态翻译学的悖论——兼与胡庚申教授商榷”一文时,胡庚申教授再一次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了更全面深层次的阐释,“翻译生态环境被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2014:86)。胡庚申教授多次指出,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外界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2014:86)。
3.“三维”转换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交际活动的积淀”(胡庚申,2004:2)。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构成了生态翻译学基础理论的翻译方法——“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并且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因而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在翻译时就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环境,对词汇等进行选择调整,在语言维实现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对原语语言进行转换时,应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11:8)。
二、《紫钗记》简介
《紫钗记》是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的第一梦,其取材于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也可看成是汤显祖第一部传奇剧《紫箫记》的改作或续写。《紫钗记》讲述了才子李益与佳人霍小玉缘起紫钗,两情相悦,结为夫妇。后李益高中状元,时值权贵卢太尉专权当朝,欲从士子中选婿招赘。李益因未从卢太尉意愿,遭遇多重波折,被“派往”关外,使李益和小玉饱受离别相思之苦,后得黄客衫慷慨相助,终得才子佳人团圆美满。《紫钗记》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感情刻画细腻,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戏剧著作。
《紫钗记》主题思想同样体现着作者的“情至”观念。它通过爱情题材,反映政治斗争,鞭挞了封建权贵卢太尉,歌颂了理想的义侠黄衫客,使剧作具有更深的思想意义,这是同作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在汤显祖笔下,霍小玉是个聪明、美丽、忠贞不渝、轻财侠义的人物形象。她的优点在于敢爱敢恨,在封建社会里,男女交往的机会很少,郊游时在紫玉钗失而复得的过程中,她能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折扇遮脸、四目相视、回眸一笑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向李益及时大胆地传达了自己的感情。当时,李益赶考的成绩并没有出来,仅是个穷秀才,霍小玉并没有以他的金钱和地位衡量终身大事的取舍,她就是看上了这个人,而不考虑他的身外之物。这是何等的聪明和果敢,缘分就让她抓住了。
李益是一个文才武略、不媚权贵、忠于爱情、信守誓言的青年才俊。他是汤显祖心中的理想人物,也是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试想今人能有几人敢于在自己地位低下,手中拮据时大胆追求郡主?又有几人能在卢太尉的威逼利诱下坚守自己的婚姻?
卢太尉是一个以权谋私的人物,郊游途中李益恰遇卢太尉父女,卢家五小姐见李益俊美,暗生爱慕之心,并暗示父亲招李益为东床快婿。卢太尉就以权势相逼,不管李益是否娶妻,硬是施以手段要把李益夫妇拆散,这种贪官古来今往不知有多少,在《紫钗记》里鞭挞了这种贪官,并让他得到了惩罚,是顺应民心的。
黄衫豪客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他乐于助人,又能通天,两次搭救李益,他代表了一种进步势力,同时显示了人们希望皇上是明君,在封建社会,作者以这种形象代表了一种民意,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人物语言个性翻译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汤显祖《紫钗记》源语文本中人物的语言个性特点、说话方式及语言形式等,对照汪榕培的《紫钗记》英译本,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下分析其英译效果是否好:“与人物的身份、角色相吻合,与人物的习惯、个性相吻合,与所处的环境、场合相吻合”(黄粉保,2000:44)。
汤显祖《紫钗记》原著中涉及大小人物角色共31个,本文将筛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进行人物语言个性分析。
第四出谒鲍述娇
例一:【鲍四娘】自家鲍四娘,乃故薛驸马家歌妓也,折券从良,十余年矣。
Im Bao Siniang. I used to be a singing girl in the royal son-in-law Xues house. But I was exempt from the bond and have been free for over ten years.
鲍四娘原为驸马府的歌妓,也曾一笑千金、一曲红绡。她生性轻盈,巧于言辞,阅人无数。现为李益和霍小玉做媒,使之喜结良缘。在例一中,鲍四娘自述身世,说道以前乃为“驸马家歌妓”,而今从良十余年,受人追捧喜爱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如今无人问津,门可罗雀。鲍四娘叙述时应该是带有一种以从前那些日子为荣的情结,所以在翻译“折券从良”时,汪榕培教授使用了but进行转折,很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然而,紧接着汪译本却用了free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free作为形容词时的解释为:(of a person) not a slave or prisoner; allowed to move where one wants; having physical freedom,即指人(非奴隶或囚犯)是自由的,行动不受限制。这种状态,一般是人们所向往的状态,而鲍四娘对现在的状态并非向往,反而怀念以前的日子。所以free一词用得欠妥。
例二:【李益】(生惊喜科)真假?你干打哄蘸出个桃源,俺便待雨流巫山。(跪科)这一缕红丝,少不得是你老娘牵下。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Really? You must have made up a story of a fairyland, and Im afraid Ill wait for the love in vain.(Kneel down) This marital match must be arranged by you, my lady.
李益乃陇西才子,游学于长安,年过二十,尚未娶亲,经鲍四娘穿针引线,与小玉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后遭卢太尉威逼利诱,但仍对小玉坚贞不渝。例二中讲的是李益去找鲍四娘做媒时,听到鲍四娘介绍有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家境又好,而且“不邀财货,但慕风流”。李益大为惊喜,却又不敢相信。李益下跪,但求鲍四娘能够月下牵红绳,说明李益虽不敢相信但心里还是相信鲍四娘所述之女的。然而在翻译时,汪榕培教授却将“你干打哄蘸出个桃源,俺便待雨流巫山”翻成“You must have made up a story of a fairyland, and Im afraid Ill wait for the love in vain.”。Must,具有很强烈的肯定意味,此句英文表示的含义应为李益认定鲍四娘是编造的,怕是要白等了。这样就与之后李益下跪求其牵一缕红丝的情景不符。
四、 结语
本文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分析了《紫钗记》英译本中的人物语言个性的翻译,发现汪榕培教授的译文有些地方处理得当,与人物所处的环境、场合或心理状态相吻合,但也有些地方处理欠妥。本文所举例子有限,所以存在一定的不足,望感兴趣的学者可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粉保.论小说人物语言个性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0(2): 4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 2004(4): 2-4.
[3]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J].中国翻译, 2014(6):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