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6-05-14 14:34袁明兰
时代金融 2016年8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经济发展

【摘要】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消费有限和投资竞争压力加大等原因,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措施包括优化增量、消化存量、增强创新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手抓、减负和提效两手抓等。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 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再平衡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深化改革是必需的。过去利用投资、消费、出口等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瓶颈。与这种传统的需求侧管理不同,供给侧管理强调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出发作为“动力源”来支持经济长期增长。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在稳定总需求适度增长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把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全球经济预计仍将维持“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平庸态势。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总体低迷,企业投资实体经济意愿不强。另一方面,随着大量资本从新兴经济体流出,货币显著贬值,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管理面临较大挑战。在全球产能过剩和能源科技创新加快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可能性较大,国内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又已达高峰,而印度、非洲等十亿人级的经济体崛起尚未进入重化工业轨道,对大宗商品需求边际上的贡献并不显著。因此,低通胀仍是近期全球性挑战,我国外贸增长的长期潜力将被压缩。

(二)全球主要经济体相对竞争力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变化,以及能源、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制造业网络布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2015年,我国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加快转移,加工贸易的订单不断流失,我国的低端产品在全球贸易当中的份额可能会逐步缩减,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加快了在中国的创新和研发布局,研发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速达到了50%左右。这一趋势在今后还将延续。三是互联网和更加便捷的物流方式,也正在改变传统生产和贸易模式。

(三)投资有望探底后企稳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回落后逐步企稳。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触底。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降至个位数后将逐步企稳。随着部分重化工业产品产能达到峰值,产能过剩将显著抑制投资增长。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房地产、出口等下游需求企稳对制造业投资有拉动作用,后期制造业投资有望逐步企稳。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回落。受投资回报率和地方融资能力制约,基础设施投资难以维持高增长态势

(四)消费增长基本稳定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消费总体增速基本与国民收入增长同步,而且较后者更为平滑。从消费动力看,制约目前我国消费增长的主要是消费供给的质量和诚信问题,如果消费环境得以改善,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从消费结构来看,传统日用品消费增长基本稳定。新型城镇化将为消费增长提供新空间,不同收入阶层和年龄结构的梯度消费保证了居民消费的连续性和成长性。综合判断,消费增速将小幅放缓。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措施

(一)优化增量和消化存量两手抓,加快构筑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的是破解供需错配问题,重中之重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首要任务是优化产业增量,通过培植一批创新型、未来型产业,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有效突围。同时也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动存量转型升级。严重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缓慢,不仅占用了大量资源,而且金融风险也迟迟得不到有效化解。应积极借鉴以往国企脱困和债务风险处置的做法和经验,为清理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创造条件。一方面,要从提高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切实加强产业有效投入。另一方面,要优化要素配置,化解存量风险。

(二)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两手抓,增强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的增长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要解决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问题,通过创新驱动转换经济发展动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抓外引,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抓内育,提升企业创新活力。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引导,特别是对有着创新发展规划的成长型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的对点支持,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探索科技金融资本服务,组建科技信贷风险池,探索推进非抵押、非专业公司担保的科技信贷工作。

(三)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手抓,加快产业、城市和人才的融合发展

城市是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重要载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是“补短板”,“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城市功能越完备,对优质资源就越有吸引力,企业、项目、资本、人才就会纷至沓来。江苏发展起步于制造业为主,但大多城市开发的新区都在城市外围,城市服务功能已经成为最大的“短板”。随着制造业规模达到千亿级水平,生产对现代服务的需求越来迫切,人才对高端生活的追求越来越现实。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辅相成,是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铁律”。因此,在全力抓好制造业发展基础上,还要加快补齐现代服务业这块“短板”,关键一点是围绕以服务人为中心,加快产业、城市和人才的融合,扩大城市要素的供给。加强国际化水准的公共服务供给,包括便捷的交通出行、发达的互联网设施、优质的教育卫生文化休闲配置,形成相对完善的高水平城市服务体系。其次,要适应现代人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休闲产业,打造以现代产业为底色的低碳生态型的花园。第三,要与“一带一路”主动接轨,发挥长江经济带作用,强化城际间同城化效应,共融互补,大众创业的新文化。争取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逐步跟上制造业的增长。

(四)减负和提效两手抓,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人民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以强有力的制度供给,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地方来说,制度供给关键是要把落实上级政策和创新地方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落实上级政策方面,重点是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相关减负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成本,坚决不以任何理由增加创业者和企业的负担,加快简政放权。创新政府服务方面,重点是要提高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群众的效能。与此同时,要积极有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投融资、国有企业、户籍制度、保障民生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大胆先行先试,强化制度有效供给,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地方政府间竞争机制对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促进地方创新和经验扩散方面尤为突出。在新常态下这种机制的作用明显减弱,地方干部中出现了“不会干”“不敢干”和“不想干”等问题,必须加快重构和完善激励机制。应调整优化地方考核体系。允许因地制宜探索,鼓励地方创新。优化决策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鼓励地方干部敢作为、敢担当,让真正想干和会干的干部脱颖而出。

三、结束语

当前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做出及时调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是结构调整主导与周期因素叠加的综合反映,与一般的商业周期波动存在明显不同。加大需求管理力度只能让经济增速短暂企稳,并不能改变经济潜在增速下行的趋势。要适应从数量型追赶逐步向质量型追赶,从过去铺摊子、上规模转向提质量、上台阶转变,宏观调控必须重视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的有效结合,在保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加快建立有利于出清过剩产能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的体制机制,加大资产重组力度,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内在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阶段和更高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陈昌盛,许伟,李承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N].经济日报.2016-02-04(14).

[2]罗志军.凝聚共识共同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新华日报.2016-02-17(4).

[3]杨位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43-44.

作者简介:袁明兰(1981-),女,江苏南京,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经济发展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