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有效提问是高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有效的提问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觉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问能够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动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有效提问的应用,从各种经典的数学题目的设置中,去寻找有效提问的方法,应用有效的提问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
教师在设置有效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性,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问题的提出到原因的解读与检验的过渡。题目经过梯度的处理之后,会使得学生不至于在一开始就遇到极难的问题,从而失去了自信心,丧失了解题目的热情。同时,题目经过有层次的过渡,能够让学生层层深入,能够结合上一小题的分析和结论,更深入地了解到题目设置的深意,从而在层层探析中获得探索的乐趣。
二、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少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无效的问题。例如,我在讲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时,问:“若a1跟d是已知数,则an是哪个变量的函数?是几次函数?”学生都能答出来。再问:“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学生答:“是一条直线。”这时让学生看书上的图像,确是一条直线,学生好像表示已经无可怀疑了。
师:“这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可以是任何数吗?”
生:“必须在自然数集合内变化。”
师:“那么它的函数图像还能是一条直线吗?”
生:“不能了。”
师:“那么这个图像应该怎么画呢?”
生:“将这条直线改为不连续的间断点。”
在我层层深入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学到了活的知识。
三、把控提问时机,确保课堂提问的张弛有度
在开展高中数学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参照预设的课堂提问内容并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当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合理安排发问时间,确保提问的有效性。在进行新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且充分的参与到课堂问题的探讨中来,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对问题的认识达成一致;引导学生就教材中的具体范例和课堂实训内容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尝试,在已有图式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图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方法的共同点和规律;教师应辅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图层中概括和提炼出知识结构,使之得到进一步深化;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并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喜爱;教师在抛出课堂问题后,应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迅速的在头脑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激活其“反思点”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需注重语言组织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使得数学语言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在开展课堂提问活动的过程中,需注重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采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确保问题能够为全班级学生所接受。通过设置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问题来满足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各异的学生的需求。把学生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主体,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多结合时事,设计生活类题目
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有效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与当前的时事新闻、热点问题相结合,或者是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相结合,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为背景,设计一些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以此体现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可利用学生对问题背景的关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设置和引入,学生会对提问更加感兴趣,希望去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意义和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等。教师设计生活类题目,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强大功能从而爱上数学;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生活类题目,消弭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让学生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世界,分析事件背后的数学原理,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五、问题设置难易度需适中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置需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班级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确保预设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倘若课堂问题设置的难度较大,一方面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打压,其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消失殆尽,课堂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得以真正凸显。所以,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实质性提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应加强所设问题的营养价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