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春凤
摘 要:数学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在数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除了活动内容之外,应该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实践
数学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在数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除了活动内容之外,应该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教育作用。通过“学”与“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认真求实,追求完美,讲究效率,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学生的能力和智慧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学生自己主动的探索,积极思考。进行反复的、有意识的训练,逐步培养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始终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实施教学活动。切实做到“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并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把知识转变成智慧,智慧转化成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中学生兴趣广泛,好动,抓住这一特点,把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做得活动性更强一些,问题的设计更开放一些,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特别是学业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作出好的结果。对这些学生的鼓励中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贴近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数学知识具体形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使用的价值。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新课时.是根据学生家长要求解决抽水抗旱而提出的,06年学校所在地遭受到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之际,学生家长专程赶到学校向我请教:要去买一台抽水机来抗旱保收。乡场上只有电动机功率一千瓦能带动扬程30米规格的抽水机,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带到学习现场,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形,地貌,从而感知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启到能用最佳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灵活思维,标新立异.我努力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地假设、猜想、估算,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讨论、合作、交流,我对他们提出求解抽水高程的不同实施方案,都做了评判,以期能找到最佳方案。
二、重视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这一活动最好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得最深刻,掌握得最牢固,最有实用价值的数学知识。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和最终目标。创新需要智力参与,也离不开情感支持,在学生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读了这段斜坡与地平面夹角的求得而受质疑,我适时指出,由于矩形木板放下的测量点不同,所得的角度大小也不同,也就是说,测点在变,斜坡的角度也在变,但从水源到稻田的高程没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设这段斜坡的长度L,斜坡与地面的夹角A,水源地到稻田之间的高程构成直角三角形。把实地面貌上升为数学知识中的空间图形(草图3),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数学知识“三角函数”。我又引导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这段斜坡的可测长度L,这段斜坡与地平面可测夹角A,H=L*sinA就能算出从水源处到稻田的高程H,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引入了“三角函数”的初步概念。三角函数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受到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到科学进步给我们的生产活动带来的乐趣。
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内容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经历一个个学数学,用数学,进而发现问题走向新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从科学历史上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带有个人色彩的智慧,现代社会要求人员具有更多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因此,在实践中给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充分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就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有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和企图心。创造总是别出心裁和不循规蹈矩联系在一起的,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就要允许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师的,甚至是一反常态的想法和做法。
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多方面多角度去积极从事独立探索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知识,探索规律,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变得更有智慧。
德国数学史家汗克尔指出:在大多数的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惟独数学,每一个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砖加瓦。
看似平凡单调的教学中也有探索创造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让我们用智慧去揭示,去盛载,让我们从自己的每一个课时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总之,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只有教师富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教师不断学习,自主地去探索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钻研;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有战胜挑战的成长体验,才有真正的教学收获,这才是教师等待的期盼和职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