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焕珊
【摘 要】在研学后教理念的影响下,把时间还给学生已是不容置辩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语文课堂该教什么,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一要教学生不懂的内容。语文课上学生已经懂的不要教,学生通过阅读能懂的也不要教;二要教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因为语言的习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三要教文本隐含的思想价值。文本所隐含的思想价值,是作品的灵魂,里面蕴含的精神营养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
【关键词】研学后教;文本;表达
在研学后教理念的影响下,语文课堂再一次打破了平静。语文课堂教什么,再一次向语文老师发起了挑战。笔者认为,无论课堂教学怎样改革,学生的“学”,仍然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只是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更有限的时间内教得更精准,“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王荣生先生提出来的。下面就“教什么”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一、教学生不懂的内容
薛法根老师曾说语文课上学生已经懂的不要教,学生通过阅读能懂的也不要教。要教就教学生该懂又难掌握的内容,如何判断哪些是学生该懂又难掌握的内容?
1. 依据课文内容判定
课文内容包含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哪些知识和技能已经教过,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心里应该清楚。备课时,充分解读文本,可以挖掘出学生不懂的内容。如《桥》是一篇小说,在此之前学生没有学过小说方面的知识,用理解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去学习小说,是难以说清楚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的,教师可以判定这个知识是难以掌握的,那么教师教的劲应该落到这个点上。
2. 依据学情判定
每个班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气、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都不尽相同,还有每个学段学生的阅读经历、理解水平亦各有差异。如教学《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六年级小学生自学能力不及中学生,这个学情决定了学生对理性较强的课文理解有障碍,对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哪里是论证比较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也就是进行“教”。
3. 依据研学反馈判定
课前预习的检查,可以快速摸清学情,便于实施教学时对症下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瞬间的生成又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主研学,以及小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问题提炼出哪些要教,哪些不要教。这样就能快速有效为学生排难解困。
有位特级教师是这样开篇教学的: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都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预习的时候做了哪些工作?
生: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查了字典。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我读了五遍。
师:读过五遍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如果一篇课文在正式上课前预习三遍,已经很不错,你们能预习五遍,说明你们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时都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介绍。
生:我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上网了查了一下课文中牵涉的人物和事件。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你们的预习情况。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在你们预习的基础上开始。
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几句看似课前闲聊的话语,却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尽数掌握,知道学生哪些地方已经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根据学生研学后的反馈进行施教是最节能有效的。
二、教文章是如何表达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的习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特色的表达方法,富有内涵的句段,悟出言语运用的美妙之处,学会表达运用,培养的语文素养。所谓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就是说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是怎样运作的,有什么特点;在布局谋篇上是什么顺序,又是怎样组织材料的,详略如何搭配等等。
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笔者带领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之后,让学生就“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例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以领略和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师:从三个事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件事例都是先写发现什么,然后写思考和发反复试验研究,最后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结构是相同的。
师:你发现这三段具有相同结构,很好。你还发现了吗?三件事例的经过都只写了——
生:一句话。
师:我们平时写文章,老师一般都要我们把事情的过程写详细写具体,这里为什么只写一句话呢?
生:我认为这里作者的意思是想说明三个科学家都具有善于提出问题的精神。不是在强调发现问题的过程。
生:是强调发现问题和找到真理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写下来。因为是强调因果关系,所以,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也就略写了。
从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要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才能教表达;第二,要以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为载体教表达,因为任何的表达方法都必须寓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第三,要根据课文特点,教重要的、特色鲜明的和以前不曾教过的表达方法。“怎样表达”包含的内容很多,一篇文章里有很多表达样式,有很多方法技巧技能,不能什么都教,要有选择、有取舍。
三、教文本隐含的思想价值
所谓教,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略、去思考、去品味、去欣赏。要教学生文本隐含的思想价值,首先教师要对文本正确解读和深度解读;其次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理解中使学生的情感有所触动,思维有所启迪。这里的“教”一般不能用“告诉”的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目的去推测、去判断、去揣摩、去体会,把作者的真正意图搞清楚,弄明白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这样,才能正确领会文本的思想价值。
文本隐含的思想价值往往是较含蓄,学生的理解一般片面化,局限化。因此,在此方面教师的“教”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带着对言语超常的敏感性走到学生的前面,走到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有困难时、没注意体会时、感悟不深时,站在阅读的高处随时拉他们一把。
让我们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的一个片段。
片段:聚焦“?”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聚焦一个不起眼的问号。谁和我一起来读这一段对话?通过这个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配合朗读母子对话)
师:“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后面为什么是问号,不用句号?
生:母亲想让儿子同意。
生:因为她不太相信。
生:因为她想征求儿子的意见,不让儿子感到她是在命令他。
师:好的。你觉得母亲是用怎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
生:疑问的。
师: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词语?
生纷纷回答:尊重的语气;婉转的语气;要求的语气……
师:还有吗?
生:征求她儿子同意的语气。
师:征求同意是怎样的语气?还有没有更准确的词语?
生:是商量的语气。
师:掌声送给他。是啊,是商量的语气,是平等地对待儿子,是尊重她的儿子,因为那个时候母亲生怕一句话说不好,就引起“我”的生气愤怒,所以处处小心啊。
师小结:同学们,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商量,母爱是小心翼翼,生怕惹儿子生气。母爱是商量,母爱是尊重。
从一个小小的问号,居然品出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于老师对文本的把握是多么深入而细致啊!从这个片段是我们可以看到,于永正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肯定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
1. 还原阅读:他将语言文字进行了还原,并想象到它所描写的母亲的小心翼翼,深切地体会到母亲无处不在的爱。
2. 补白阅读:在文章中,作者写道:“‘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并没有直接写用什么语气说这句话。而于永正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由一个问号引导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我们也可想见他在解读文本时,对这些细节的关注。
3. 换位阅读:在这节的解读中,笔者相信于永正老师一定也把自己假设为“母亲”这一角色,站在“母亲”的角度去审视、揣摩这句话的语气,否则他不会关注到其中用的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或感叹号。
正是这样的将文本读“厚”、读“细”,站在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于老师在课堂指导学生对母爱进行解读时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精选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由小见大,从不同侧面映射出母爱的动人光彩,而且善于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去演绎母爱丰富具体的内涵。
浓缩之后应该沉淀精华,当教师在课堂上占有的不是40分钟,而是2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研学后教的“教”显得更为重要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会取舍,应教什么,不教什么。精准地教,才能确保减量而不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