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军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做与说的关系,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的关系,知识传授与方法引导的关系。只有协调处理好这些关系,认真研究这些关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形式与实质;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知识传授;方法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做与说的关系,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的关系,知识传授与方法引导的关系。
一、做与说的关系
“做”包括三方面:一是引入新课前的“做”,主要复习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观察、分析、回忆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模型,引发新知识的“做”;三是教师围绕新知识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由学生练习,这是“做”的主要部分。
“说”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的“说”,二是学生的“说”。教师“说”在知识的发生点,疑难处。学生则说解题思路,对概念、定义,性质和法则的理解。
“做”是为了“说”,“说”是对“做”的升华,教学中应强调“做”了再“说”,先“做”后“说”。但实际上教师往往轻视“做”,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说”了之后,学生才有机会“做”。而在“说”上,教师又最容易忽视学生的“说”。这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克服的两种现象。
二、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形式”即概念、法则、定理及其纯文字叙述,“实质”即以上对象的本质与应用。根据教材特点与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应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概念的定义形式不必花力气去钻研,对一些纯文字叙述较繁的法则、定义不必要求学生背诵,对一些较深的理论不必去深究,但对其实质性理解,如问题的发生方式、过程应用等则需多用时间和精力,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多思考。例如在乘法公式的教学中,只要对字母a,b的理解,而不必花大力气去记纯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左边两个括号内项的特征;两个相同项,一对相反项;而后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相反项的平方。抓住了这个实质,就透彻理解了这个公式。学生对形式的题也就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答。
公式,抓住两项和的平方等于两项的平方和加两项的积。如.这就解决了学生对出现负数项无从下手的问题。而对于的实质理解,抓住两项差的平方等于两项平方的差减去两项的积,如.
三、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的关系
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讨论,而学生的讨论又是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了素材和目标。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倾注讲解。到底应该讲什么,目标不明确。同时讲解的东西大多数是简单重复教材上已有的内容、学生已懂得知识。这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的。
学生讨论好处很多:加强学生间感情交流,建立互帮互助互学的学风,便于教师发现自己教学的方向,便于因人施教,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例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为了避免未知数系数出现负数的情况,可以移项为,化简为,解为,再写为。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同学忘记了不等式的性质3而犯错。
为了加强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二者关系的协调,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即学生要讨论,教师的教学问题要开放。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对我们首先利用等式的性质在两边同时减去8得到,教师引导得到,让学生讨论,从而得出移项的法则。讨论的结果,学生对其要点从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是一定要变号的知识点掌握了。这时教师的“讲”只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提高上。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穿针引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更多的是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思辨,有队新知识的探究、对问题的理解、计算方法及体会、学生相互纠错等。
四、知识传授与方法引导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学习方法之重要。
当前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多的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方法的引导。英国一份权威调查材料表明“真正用数学的人只有1%,那么还有99%的人为什么也学数学呢?这就是因为数学方法的正迁移作用,使公民终身受益。我们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方法的引导。方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教给学生学数学的方法。如自学、阅读、解题等方面的方法;(2)重视数学文化价值的教学。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合情推理、逆向思维的能力、演绎、归纳、综合、化归猜测等方法的运用能力。(3)突出问题解决,变原来的“讲解题型,对号入座”方式为“探索问题、思路引路”模型。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其他关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处理好这些关系,尽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